[发明专利]自动接料机在审
申请号: | 201711471301.2 | 申请日: | 2017-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779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9 |
发明(设计)人: | 李阳扶;余佳蓉;周万山;范彬;魏长庚 | 申请(专利权)人: | 柳州凌云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47/82 | 分类号: | B65G47/82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红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14 | 代理人: | 李彦孚;李永锋 |
地址: | 545006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纵向滑座 横向滑座 接料托架 电磁铁 横向驱动机构 纵向驱动机构 接料机 立柱 抓件 自动接料机 控制系统 落料平台 推料机构 驱动 工作效率 人工成本 存料架 落料区 移动 均和 架设 延伸 | ||
本发明公开一种自动接料机,包括接料托架、存料架、接料机立柱和控制系统,所述的存料架设于接料托架和接料机立柱之间,接料托架上设有落料平台和将落料平台落料区的工件推齐的推料机构;所述的接料机立柱上设有横向滑座和纵向滑座,横向滑座和纵向滑座上分别设置横向驱动机构和纵向驱动机构,横向滑座延伸至接料托架上方,纵向滑座通过横向驱动机构的驱动移动在横向滑座上,纵向滑座上设有抓件电磁铁,抓件电磁铁通过纵向驱动机构的驱动移动在纵向滑座上,所述的推料机构、横向驱动机构、纵向驱动机构和抓件电磁铁均和控制系统连接。本发明减少人工成本,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零部件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自动接料机。
背景技术
汽车由成百上千甚至上万个零部件组成,汽车制造就是单个零部件制造完成后进行组装的过程。汽车零部件制造过程中通常采用辊压、焊接等工序,如汽车车门上框产品辊压生产线就是对毛坯件进行辊压后切断的过程,该生产线末端设置接料工序,将切断后的产品进行接料收集,过去的接料方法是用两根木条架加在装料箱上辅助接料,然后靠人工再一根根的把条料抽出摆到料架上。该方法虽然简单,但要求每条辊压生产线必须配有一个操作工人专门接料,而且操作工的劳动强度大,另外因出料口与木条高度差较大,条料被切断后掉下砸到木条上的工件容易造成工件表面凹凸、划伤等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减少人工成本,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的自动接料机。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自动接料机,包括接料托架、存料架、接料机立柱和控制系统,所述的存料架设于接料托架和接料机立柱之间,接料托架上设有落料平台和将落料平台落料区的工件推齐的推料机构;所述的接料机立柱上设有横向滑座和纵向滑座,横向滑座和纵向滑座上分别设置横向驱动机构和纵向驱动机构,横向滑座延伸至接料托架上方,纵向滑座通过横向驱动机构的驱动移动在横向滑座上,纵向滑座上设有抓件电磁铁,抓件电磁铁通过纵向驱动机构的驱动移动在纵向滑座上,所述的推料机构、横向驱动机构、纵向驱动机构和抓件电磁铁均和控制系统连接。
所述的推料机构包括推料气缸、推料杆落料感应器和数量限位器,所述的推料气缸设于落料平台的下方,推料气缸缸体和接料托架铰接,推料气缸推杆和推料杆铰接,推料杆一端和接料托架铰接,另一端延伸出落料平台;所述的落料感应器设于落料平台的落料区,数量限位器设于落料平台的另一端,落料感应器、数量限位器与推料气缸均和控制系统连接。
所述的横向驱动机构包括横向驱动电机、横向联轴器和横向丝杆,横向驱动电机输出端连接横向联轴器,横向联轴器和横向丝杆连接,横向丝杆通过固定座Ⅰ连接于横向滑座上;所述的纵向驱动机构包括纵向驱动电机、纵向联轴器和纵向丝杆,纵向驱动电机输出端连接纵向联轴器,纵向联轴器和纵向丝杆的一端连接,纵向丝杆的另一端和抓件电磁铁连接。
所述的纵向滑座通过横向驱动机构的驱动移动在横向滑座上是指,横向丝杆上设有横向滑套,纵向丝杆上设有纵向滑套,所述的纵向滑套和横向滑套连接;所述的抓件电磁铁通过纵向驱动机构的驱动移动在纵向滑座上是指,所述的纵向驱动电机启动后通过纵向丝杆的转动和电机支架滑动在纵向滑座上。
所述的接料托架和接料机立柱上分别设有用于检测存料架物料高度的光电发射器和光电接收器,光电发射器和光电接收器均和控制系统连接。
采用以上结构后,本发明自动接料机能够自动对切断的工件进行接料工作,每条辊压生产线能够减少一个接料人工,减少人工成本和劳动强度,避免出现工件掉落时被砸凹凸或划伤的质量问题,提升质量,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自动接料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A放大图。
图3为图1中的B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柳州凌云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柳州凌云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7130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