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评价臭氧催化氧化效率的双槽氧化池有效
申请号: | 201711445606.6 | 申请日: | 2017-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2888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0 |
发明(设计)人: | 吴铎;廖振锴;高兴敏;吴张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1/78 | 分类号: | C02F1/78 |
代理公司: | 苏州市中南伟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57 | 代理人: | 冯瑞;杨慧林 |
地址: | 215104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评价 臭氧 催化 氧化 效率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评价臭氧催化氧化效率的双槽氧化池,包括可拆卸式槽体,可移动式臭氧曝气管,取样孔,可拆卸式槽体为有机玻璃材料制造,每个槽体共有三节,通过法兰连接;臭氧曝气管高度和孔数量可根据不同的实验要求进行调整;取样孔分布在槽体的不同位置,可用于取不同位置的水样,本发明能方便的观察槽体内气、液和固体三相的分布情况;通过双槽体设计且为方形的槽体结构,接近于实际生产过程,所获得的实验数据便于计算机模拟以放大到实际生产过程中;臭氧曝气管的尺寸、开孔数在槽体中的位置可调,可评价不同曝气方式和不同曝气高度时催化氧化污水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氧化池,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评价臭氧催化氧化效率的双槽氧化池。
背景技术
臭氧催化氧化作为一种有效的去除废水中有机物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废水处理。在污水处理过程中臭氧催化氧化属于气液固(臭氧、污水和催化剂) 三相反应,属于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从而使得决定臭氧催化氧化污水效果的因素十分复杂例如:臭氧的流量、曝气方式、气泡大小;催化剂的尺寸、填充量;污水的流量等。对于大型的污水处理厂而言,需要一些数据来指导生产。由于无法在大中型的设备中做实验采集数据,因此需要一些小试装置来评价臭氧催化氧化污水的效率。
目前用于评价臭氧催化氧污水效率的装置主要有两种:一、单槽不循环,即催化剂和污水放于槽体中,臭氧从槽体底部通入从槽体顶部流出;二、单槽循环,即在一个槽体中填入一定量的催化剂,臭氧从槽体底部通入从槽体顶部流出,将污水从槽体底部泵入槽体顶部实现污水在槽体中循环;三、单槽连续,即催化剂填入槽体中,污水不断的从槽体底部(或顶部)流入而后从槽体顶部 (或底部)流出。这些装置存在以下缺点:一、臭氧曝气方式及位置固定,基本无法调整;二、进出水口的位置固定无法调整;三、基本只能在槽体的进出水口取样,无法在槽体的不同位置取样,只能知道水进去和出来的区别并不知道槽体中间发生了生么;四、槽体多为圆形单槽,而实际生产中多为双槽方形。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调整暴气方式和暴气高度位置,多点多个位置同时实时取样,接近实际生产,便于计算机模拟放大的用于评价臭氧催化氧化效率的双槽氧化池。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用于评价臭氧催化氧化效率的双槽氧化池,包括A、B 槽体、底座、进水口、进水管、出水口、出水管、取样针、臭氧曝气管和连通管,所述A、B槽体均为独立的槽体,所述A、B槽体并排间隔固定在所述底座上,所述进水口设置在所述A槽体上,所述进水管可拆卸连接在所述进水口上,所述出水口设置在所述B槽体上,所述出水管连接在所述出水口上,所述A、B 槽体上均设有取样孔,所述取样针可自由插拔于所述取样孔中,所述A、B槽体的壁面上均设有进气管孔,所述臭氧曝气管可拆卸插设在所述进气管孔中,所述连通管连接在所述A、B槽体之间,所述A、B槽体的内部下端部分均设有填料支撑过流筛板。
进一步的,所述A槽体由三节槽体通过第一法兰在竖直方向连接在一起,所述B槽体由三节槽体通过第二法兰在竖直方向连接在一起,所述A槽体的横截面积为B槽体的两倍,所述A、B槽体高度相同,所述A、B槽体之间通过上下两个横梁相互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A、B槽体均为有机玻璃材料制成,所述的A槽体的底部设有带第一阀门的排水管。
进一步的,所述进水口为三个且间隔分布在所述A槽体的上中下部,所述出水口为三个且间隔分布在所述B槽体的上中下部,所述出水管上安装有第二阀门。
进一步的,所述A槽体上的取样孔从下往上均匀间隔分布在所述A槽体的正面中间和侧面中间,所述B槽体上的取样孔从下往上均匀间隔分布在所述B 槽体正面的中间和左边。
进一步的,所述取样孔由带台阶的圆孔,带针孔硅胶球和第三法兰组成;所述带针孔硅胶球放置于所述带台阶的原孔上由第三法兰压住所述带针孔硅胶球。
进一步的,所述臭氧曝气管由四个支撑块支撑,每个支撑块通过螺丝和槽体上的螺丝孔位固定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未经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4560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