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地铁区间隧道火灾通风排烟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444755.0 | 申请日: | 2017-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3575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29 |
发明(设计)人: | 史聪灵;丁伟;吕敬民;钟茂华;何理;李建;石杰红;赵晨;胥旋;车洪磊;侯正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21F1/08 | 分类号: | E21F1/08;E21F1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莹;吴欢燕 |
地址: | 100012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铁 区间 隧道 火灾 通风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地铁区间隧道火灾通风排烟系统,用于地铁隧道的第一隧道和第二隧道与地铁外部环境交换空气,包括地铁区间隧道排烟风道、消音器、区间隧道风机、风阀、风亭和风口;所述风口设置在第一隧道的区间隧道与车站隧道交界处、第二隧道的区间隧道与车站隧道交界处、以及地铁区间隧道排烟风道与所述风亭交界处,消音器、区间隧道风机、风阀均设置在所述地铁区间隧道排烟风道内。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地铁区间隧道火灾通风排烟方法。本发明的方法包括第一排烟模式和第二排烟模式,可以实现针对地铁区间隧道内列车火灾的各种不同情境,设定相对应的合适的排烟模式,从而达到较快排出火灾烟气,并较快控制火灾形势、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安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铁区间隧道火灾通风排烟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地铁区间隧道内列车发生火灾后,着火列车若继续快速移动,则会造成着火部位后方的乘客被有毒有害烟气快速中毒、窒息死亡;若着火列车失去移动能力或者立即停车进行乘客疏散,则将会面临火灾烟气蔓延较快、人员疏散逃生困难、通风排烟能力有限等难题。
《地铁设计规范》(GB 50157-2013)第28.2.4条中规定:“两条单线区间隧道应设联络通道,相邻两个联络通道之间的距离不应大于600m,联络通道内应设甲级防火门,门扇的开启不得侵入限界”,联络通道的设置是在一条隧道发生火灾、涌水、倒塌等突发性事故时,使得人员可以通过联络通道迅速转移至另一条隧道中;此外,救援人员可以通过联络通道实施救援。
目前,国内外诸多学者对地铁工程或类似工程进行了模型试验研究以及CFD数值模拟计算研究,但针对全尺寸的地铁区间隧道内列车发生火灾时的人员安全疏散方式以及相应的通风排烟系统及方法的研究较少;而且现有的地铁区间隧道通风排烟模式较为单一,且针对着火列车不同停靠位置及其不同着火位置的人员安全疏散模式相适应的地铁区间隧道通风排烟系统设计及方法很少,急需要相应的地铁区间隧道火灾通风排烟系统及方法来验证。
发明内容
针对本技术领域现状,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地铁区间隧道火灾通风排烟系统;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出一种地铁区间隧道火灾通风排烟方法。
实现本发明上述目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地铁区间隧道火灾通风排烟系统,用于地铁隧道的第一隧道和第二隧道与地铁外部环境交换空气,其包括地铁区间隧道排烟风道、消音器、区间隧道风机、风阀、风亭和风口;所述风口设置在第一隧道的区间隧道与车站隧道交界处、第二隧道的区间隧道与车站隧道交界处、以及地铁区间隧道排烟风道与所述风亭交界处,所述消音器、区间隧道风机、风阀均设置在所述地铁区间隧道排烟风道内。
优选地,所述风口设置在第一隧道的区间隧道与车站隧道交界处、第二隧道的区间隧道与车站隧道交界处的隧道顶部中央。
其中,所述风阀设置在地铁区间隧道排烟风道内,用于控制气体在所述地铁区间隧道排烟风道内的流动路径。
两个平行或交叉的地铁区间隧道的相同位置的两个排烟风道之间设置有支路,支路内设置支路风阀。
优选地,所述消音器设置在所述区间隧道风机的一侧或两侧,用于降低所述地铁区间隧道火灾通风排烟系统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噪声。
其中,所述区间隧道风机设置在所述地铁区间隧道排烟风道内,所述区间隧道风机用于在所述地铁区间隧道排烟风道产生定向的气体流动;且所述区间隧道风机的电机采用变频电机。
其中,所述风亭和所述地铁区间隧道排烟风道与地铁外部空间连通的风口相连接,是所述地铁区间隧道排烟风道内的气体与地铁外界空气对流的接口,且用于阻挡异物进入所述地铁区间隧道排烟风道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4475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