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齿轮副非线性动力学计算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711423727.0 | 申请日: | 2017-12-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5276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6 |
| 发明(设计)人: | 常乐浩;贺朝霞;苏进展;张富强;雷震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安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6F30/17 | 分类号: | G06F30/17;G06F119/14 |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张弘 |
| 地址: | 710064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齿轮 非线性 动力学 计算方法 | ||
1.一种齿轮副非线性动力学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建立考虑齿轮基本参数和齿面制造误差的齿轮副动态接触分析模型,计算动态啮合刚度和动态综合啮合误差;
步骤2:利用集中质量法建立齿轮副弯曲-扭转-轴向耦合动力学模型;
步骤3:将齿轮副动态接触分析与动力学方程求解过程相结合,采用Newmark积分嵌套弦截法求解齿轮副动态接触问题,实现“激励—响应—反馈”相闭环的分析流程;
所述步骤3的实现过程为:
(3.1)给定系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初值,采用无条件稳定的隐式Newmark逐步积分法求解系统运动微分方程;
(3.2)对于Newmark积分的每个时间步,需要求解非线性的位移平衡方程,采用改进的Newton法-弦截法迭代求解;
(3.3)在弦截法每次迭代时,根据每次瞬时位移值计算转换至啮合线法向的传递误差,并代入步骤1中的接触方程计算新的动态啮合刚度和刚度矩阵,进行下一次迭代直至满足迭代精度,随后进行Newmark积分下一时间步计算;
(3.4)通过相邻两个啮合周期内位移响应差异,判断Newmark积分是否达到稳态:若达到稳态,输出系统最终位移响应、动态载荷分布结果;否则,继续进行下一时间步计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齿轮副非线性动力学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的实现过程为:
(1.1)计算无误差齿轮的啮合刚度均值,同时计算各啮合位置理论接触线长度,得到单位接触线长度上的啮合刚度;
(1.2)将齿面制造误差转换至齿面法向进行度量并进行叠加,得到各接触点初始法向间隙;
(1.3)判断各点实际的接触状态,得到实际接触线长度,由第(1.1)步的单位接触线长度刚度值,计算实际的动态啮合刚度和动态综合啮合误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齿轮副非线性动力学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的实现过程为:
采用振动理论中的集中质量法,将主、从动轮啮合视为包含弯曲-扭转-轴向多自由度的质量-弹簧系统,计入齿轮啮合刚度、综合啮合误差和轴承刚度的因素,采用牛顿第二定律建立系统运动微分方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安大学,未经长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23727.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