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即食膨化茶叶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711414352.1 申请日: 2017-12-22
公开(公告)号: CN107927219B 公开(公告)日: 2021-09-07
发明(设计)人: 林海燕;刘仲华;施玲;谭斌;崔江涛 申请(专利权)人: 湖南农业大学
主分类号: A23F3/06 分类号: A23F3/06;A23F3/12
代理公司: 长沙新裕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3210 代理人: 赵登高
地址: 410128 *** 国省代码: 湖南;43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即食 膨化 茶叶 及其 制备 方法
【说明书】: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即食膨化茶叶及其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采摘、杀青、一次揉捻、裹粉、二次揉捻、裹浆、预冻定型、干燥定型、筛分、真空微波膨化、包装步骤。本发明通过预冻定型、干燥定型、筛分、真空微波膨化等工序制备出膨化休闲食品,产品保持了茶叶独特的条索状,产品辨识度高,且口感酥脆,风味立体多样,食用方便,可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另外,本发明产品含有茶叶本身具有的茶多酚、儿茶素、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且不含任何防腐剂,保质期长,健康水平高,是一种老少皆宜的健康产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茶叶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即食膨化茶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茶(Camellia sinensis(L.)O.Ktze.)为灌木或小乔木,嫩枝无毛,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先端钝或尖锐,基部楔形,上面发亮,下面无毛或初时有柔毛,边缘有锯齿,叶柄无毛。茶叶可作饮品,其按《中国茶经》的分类法,可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关于饮茶在中国的起源,有的认为起于上古,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无“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记载,直到茶经的作者陆羽,方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说法,其它则尚有起源于神农、起源于秦汉等说法。现代研究表明,茶叶富含茶多酚、儿茶素及微量元素、维生素等众多有益成分,具有降低血脂、将降血压、抗疲劳、减缓衰老等保健功效,是中国历来的一种居家待客的饮品。随着食品加工技术的发展,茶叶已不仅仅局限于作为饮品使用,其已被开发成其他类型或功能的食品。

如中国专利(申请号201610988600.2)公开了一种膨化茶制品及其制备方法,其经茶鲜叶采摘后,由微波杀青、冷冻、微波膨化、微波干燥、真空干燥包装后得到的冷泡茶,在冷水中5min以内复水,冷水茶汤中各种有效成分含量如下:咖啡碱1.5%~2.5%,茶多酚12%~16%,氨基酸1%~1.4%,水浸出物17%~25%,粗纤维含量低于15%。虽然采用该技术方案既能够保证茶叶品质和高保健功能,又能够满足现代社会越来越快生活节奏的茶叶制品。但是,该膨化茶制品仍然需要使用水泡饮,使用不方便,不能满足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和饮食习惯。

如中国专利(申请号201010251713.7)公开了一种茶叶膨化膳食纤维产品的加工方法,其以粗老茶叶为原料,先采用拣杂、分离、粉碎等常规手段作预处理,去除非茶异物并将其粉碎,再加入马铃薯淀粉、食盐和混合香辛料,混合、搅拌至均匀,再加入20%的纯水,在160℃进行挤压膨化,180℃油炸40秒,用棕榈油、洋葱粉、盐和麻辣粉组成的浓浆进行喷涂,干燥冷却后即为成品。虽然该技术方案充分利用了茶叶中膳食纤维含量较高,且含有茶多酚、氨基酸、蛋白质、咖啡碱等多种功能性成分的特点,并结合现代食品加工技术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种具有一定含量的膳食纤维、茶多酚等保健成分,且口感良好、外形优美的膨化型茶叶食品。但是,其将茶叶粉碎后使茶叶原有的叶片状或索条状被破坏,茶叶仅仅作为一种粉末原料使用,与马铃薯淀粉、食盐和混合进行膨化,与市面上销售的普通膨化食品差异不大,最终的产品辨识度不高。

如中国专利(申请号201310043270.6)公开了一种即食茶叶的生产方法,其选取两叶一芽的青叶进行采摘,并以饮用水润洗至茶叶叶面手摸无热感;而后,将茶叶置于热水中进行漂烫灭酶;然后,将漂烫后的茶叶进行脱水沥干;而后,将沥干茶叶进行热揉成形;然后,控制发酵条件,将热揉后的茶叶进行第一次发酵;第一次发酵结束后,立即进行第二次揉捻,使茶叶进一步成型;然后,将茶叶进行厌氧发酵,在发酵过程中压之重物,施以压力;最后,在发酵结束后,将茶叶进行二次热烫除去苦涩物质,再进行适当干燥,得到最终成品。虽然采用该技术方案生产的可食用茶叶的色泽鲜绿,气味幽香,滋味独特醇厚,色香味俱全,但是该产品的最终含水量较高,为50%~60%,可预期该产品的保质期将不长,如若添加其他防腐剂,将降低产品的最终健康水平,另外该产品仅仅使用茶叶为原料,产品的风味和口感单一,无法满足不同大众群体的需求。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农业大学,未经湖南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1435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