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阻燃汽车内饰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402259.9 | 申请日: | 2017-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036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8 |
发明(设计)人: | 张晨毅;金乐贫;章云;张娉 | 申请(专利权)人: | 芜湖环瑞汽车内饰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75/04 | 分类号: | C08L75/04;C08L77/10;C08L97/02;C08K13/02;C08K3/22;C08K3/34;C08K3/36;C08K3/24;C08K5/134;C08K5/5333 |
代理公司: | 北京元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308 | 代理人: | 范奇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阻燃 汽车 内饰件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阻燃汽车内饰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其阻燃汽车内饰件材料包括如下原料:聚氨酯树脂、芳纶纤维、椰壳纤维、硅烷偶联剂G‑570、超细无机阻燃填料、阻燃助剂、分散剂、抗氧化剂、相容剂。本发明的汽车内饰件材料成型性好,加工性强,配方合理环保,添加的相容剂、硅烷偶联剂等可增强纤维、无机阻燃填料等和聚氨酯树脂之间的粘接性和相容性,同时无机阻燃填料和阻燃助剂的添加起到双重阻燃的作用还有增塑的功能,其阻燃效果和安全性能都较之理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分子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具体涉及一种阻燃汽车内饰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高分子材料的迅速发展,这类材料的阻燃技术研究日益广泛和深入,常用的阻燃剂主要可分为无机金属氢氧化物、含卤阻燃剂。无机金属氢氧化物在燃烧过程中分解会吸收大量的热量同时生成的氧化物能够包覆在聚合物的表面从而隔绝空气和热量以起到阻燃效果,但是由于阻燃效率较低,需要添加量很大才能达到较好的阻燃效果,并且这类物质极性较大导致其和基体的相容性差,在基材中的分散不均匀因此会大大降低材料的力学性能;含卤阻燃剂在它们在受热和燃烧过程中产生卤化氢,稀释周围的空气,并捕获氢氧自由基,抑制火焰。卤系阻燃剂有高效阻燃特性,对基材性能影响比较小,不过这类阻燃剂在燃烧过程中会释放对人体有害的气体,同时会污染环境,逐渐被无卤阻燃剂所替代,因此需要一种能有阻燃效果同时又能弥补材料力学性能的损失。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阻燃助剂与无机阻燃填料复合,以降低聚氨酯复合材料中无机阻燃填料的使用量,避免材料力学性能的损失。本发明采用的阻燃助剂为氮系阻燃剂和磷系阻燃剂的复配物,不仅具有P-N结构,本身能起到阻燃作用,再复配无机阻燃填料,不仅阻燃效果好还具有增塑的作用。通过相容剂和硅烷偶联剂使无机阻燃填料和阻燃助剂可以更好的和聚氨酯及其他纤维之间进行粘接和相容,组织结构密实,从而进一步提升聚氨酯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和阻燃效果。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阻燃汽车内饰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使得制得的汽车内饰件材料成型性好,加工性强,配方合理环保,阻燃效果和安全性能都较之理想。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阻燃汽车内饰件材料,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
聚氨酯树脂90-100份、芳纶纤维20-30份、椰壳纤维8-12份、硅烷偶联剂G-570 3-5份、超细无机阻燃填料20-30份、阻燃助剂10-15份、分散剂4-6份、抗氧化剂1-2份、相容剂5-8份。
所述超细无机阻燃填料为氢氧化镁、煅烧高岭土、白炭黑、八钼酸铵的复配物;其中,氢氧化镁、煅烧高岭土、白炭黑、八钼酸铵的重量比为8:(0.5-0.8):(0.2-0.4):(1-1.2);上述超细无机阻燃填料的制备通过超细粉碎机粉碎得到,粒径控制在100-150目。
所述阻燃助剂为氮系阻燃剂和磷系阻燃剂的复配物;其中,氮系阻燃剂和磷系阻燃剂的重量比为1:(0.8-1.2);上述氮系阻燃剂选自三聚氰胺氰尿酸、三聚氰胺多聚磷酸酯中的一种或两种;磷系阻燃剂选自水溶性聚磷酸铵、乙基膦酸二乙酯DEEP中的一种或两种。
所述分散剂为氧化聚乙烯蜡、聚乙二醇200、聚乙二醇400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所述抗氧化剂为抗氧剂1010和抗氧剂B215的复配物;其中,抗氧剂1010和抗氧剂B215的重量比为1:(0.5-0.8)。
所述相容剂为马来酸杆相容剂、相容剂ST-6、相容剂ST-7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上述阻燃汽车内饰件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聚氨酯树脂、硅烷偶联剂G-570、超细无机阻燃填料、阻燃助剂与相容剂按配方比例用双螺杆挤出机熔融共混,挤出改性的阻燃聚氨酯树脂母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芜湖环瑞汽车内饰件有限公司,未经芜湖环瑞汽车内饰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0225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再生水灌溉重金属消除方法
- 下一篇:全自动更换抛光耗材的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