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套通畅性的检测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95024.1 | 申请日: | 2017-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6883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3 |
发明(设计)人: | 云峰;张鹏伟;许成;李渴忻 | 申请(专利权)人: |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0/00 | 分类号: | G01M10/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王宝筠 |
地址: | 261061 山东省潍坊***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冷却水 通畅 检测 系统 方法 | ||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套通畅性的检测系统,包括: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二压力传感器、水箱、水泵、控制单元、阀门和流量计;控制单元控制水泵使冷却液从待测试冷却水套的进水口进入,从出水口流出后进入水箱再进入水泵形成循环回路;控制单元控制阀门调整进入待测试冷却水套的冷却液流量,根据流量计发送的当前冷却液流量值、第一压力传感器发送的进水口压力和第二压力传感器发送的出水口压力、以及预先存储的无堵塞状态冷却液进出水压降区间表,判断当前冷却液流量值下待测试冷却水套是否通畅。快速灵活地对冷却水套内水流的通畅性进行判断,避免因零部件水套铸造问题导致发动机故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检测技术领域,更具体的,涉及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套通畅性的检测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在发动机某些受热的零部件(缸体、缸盖、水套排气管等)内部设有空腔,空腔内通有冷却水,通过水泵使冷却水流动起来从而带走一部分热量,用来降低受热零部件的温度,这些有冷却水流经的空腔称为冷却水套。
随着发动机功率密度的不断增加,发动机热负荷越来越高,作为发动机的主要冷却方式,冷却水套内冷却液的流动和换热状况直接影响冷却系统的工作效率,进而影响机体、缸盖、水套排气管等高热负荷件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受制于铸造工艺性及铸造模型的复杂程度,零部件在铸造过程中经常会发生清砂不干净、铸造偏差等造成冷却水套流道堵塞的情况,导致水套内水流动性差甚至无冷却等问题,进而发生发动机热开裂、活塞拉缸等系列故障。
目前对冷却水套流动通畅性的检测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内窥镜检测,由内窥镜的影像反应是否存在清砂不干净、堵塞、严重铸造偏差等问题;另一种是对零部件抽样进行切割,切割完成后对各个部位的堵塞情况进行直接观察。
其中,内窥镜检测方法费时费力,且无明确评价标准,复杂零部件关键位置,如缸盖上下水套连接的梅花瓣区域等无法检测;而抽样切割观察法,样本数量少、破坏性强,且切割过程中切削液里的杂质会沉积到水腔内,无法与铸造砂分离。
可见,现有的冷却水套流动通畅性的检测方法均存在弊端。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套通畅性的检测系统及方法,快速灵活地对冷却水套内水流的通畅性进行检测,避免因零部件水套铸造问题导致发动机故障。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套通畅性的检测系统,包括: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二压力传感器、水箱、水泵、控制单元、阀门和流量计;
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水泵工作,使冷却液从待测试冷却水套的进水口进入,从出水口流出后进入所述水箱再进入所述水泵形成循环回路;
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与所述待测试冷却水套的进水口相连,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与所述待测试冷却水套的出水口相连,所述流量计设置在所述阀门与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之间;
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阀门的开度调整进入所述待测试冷却水套的冷却液流量,根据所述流量计发送的当前冷却液流量值、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发送的进水口压力和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发送的出水口压力、以及预先存储的无堵塞状态冷却液进出水压降区间表,判断当前冷却液流量值下所述待测试冷却水套是否通畅。
优选的,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发送的进水口压力和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发送的出水口压力,计算当前冷却液流量值下的进出水压降值;从所述预先存储的无堵塞状态冷却液进出水压降区间表中获取所述待测试冷却水套在当前冷却液流量值下的进出水压降区间;判断当前冷却液流量值下的进出水压降值是否在当前冷却液流量值下的进出水压降区间内,若是,判定所述待测试冷却水套通畅,若否,判定所述带测试冷却水套堵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9502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