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橡胶护舷外表面完整性检测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1390226.7 | 申请日: | 2017-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686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5 |
发明(设计)人: | 郑永来;章钦;周玉珏;周玉宝;张汝学;吴卓睿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D21/02 | 分类号: | G01D21/02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律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1290 | 代理人: | 叶凤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橡胶护舷 完整性检测装置 检测 水深测量系统 自动行走系统 成像系统 尺寸位置 电阻检测 检测设备 检测装置 简易装卸 截面形状 适应系统 完成整套 无损检测 自动检测 左右运动 打孔 错误率 下水 图像 码头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橡胶护舷外表面完整性检测装置,涉及检测设备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的橡胶护舷外表面完整性检测装置包括自动行走系统、电阻检测成像系统、橡胶护舷尺寸位置适应系统和水深测量系统。作为举例而非限定,本发明提供的方案,其有益效果在于:可以完成整套橡胶护舷的检测,并可得出橡胶护舷完整性图像,不需要对橡胶护舷进行打孔等破坏,属于无损检测,对现役的橡胶护舷没有任何影响,适用于不同截面形状和不同截面尺寸的橡胶护舷检测;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错误率低,适应性强,简易装卸等优点;同时解决了橡胶护舷在水下难以检测的问题,其可通过码头上人员的操作,使检测装置左右运动进行自动检测,无需人员下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对橡胶护舷外表面进行完整性检测的装置,能广泛应用于各种不同截面形状和尺寸的橡胶护舷外表面完整性检测,属于检测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航运业的发展,码头和船用护舷的需求越来越多,对护舷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橡胶条护舷因良好的韧性和耐冲击性应用最为广泛。目前,我国橡胶条护舷生产厂家众多,产品良莠不齐,一些厂家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片面以低价竞争为主要手段,不严格遵守有关标准和工艺、采用低质原材料或过多使用再生胶以降低成本,这给码头和船舶靠泊安全带来极大隐患。
相对造船业的船用主机、船板等配套市场来说,橡胶条护舷的市场容量不是很大,竞争非常激烈。国内每年橡胶条护舷的市场容量为20多亿元,知名度较高的生厂商也就3、4家,其主要面向骨干港口和造船企业,订制产品较多,因此市场份额高、效益也较好。而一些生产通用型产品较多、利润薄的生产商只能采取低价竞争策略,甚至不惜采用低质材料或采用高比例再生胶以谋求降低成本。低质橡胶条护舷危害极大,不仅使用寿命短,而且一旦破损将给码头和靠泊船舶带来严重损伤。
橡胶条护舷在造船企业主要用作船舶靠泊码头舾装时的安全防护。产品的质量是第一位的。如果新船在码头舾装时因橡胶条护舷质量问题而发生碰撞事故,进而导致船体受损,新船将不得不返工修理甚至造成拖期。虽然相对港口来说,橡胶条护舷并不属于造船企业的主要生产设施,船厂也比较注重橡胶条护舷的性价比,但是产品质量绝不能忽视。同时,橡胶护舷的破坏检测也成为一个难题,部分破损可以通过肉眼观察出来,但较小的破损或位置特殊的破损,光靠观察显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因此,简单便捷,高效率,低错误率,低成本,适用范围广的检测装置将能满足行业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解决传统检测无法实现沿橡胶护舷自动行走,且受不同橡胶护舷截面尺寸及截面形状的限制,以及在水面以下难以检测其表面完整性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橡胶护舷外表面完整性检测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标,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橡胶护舷外表面完整性检测装置,包括自动行走系统、电阻检测成像系统、橡胶护舷尺寸位置适应系统和水深测量系统。
自动行走系统包括轨道、小车;其中,轨道沿岸布置,并与岸边平行,小车设置在轨道上,可沿轨道匀速运行。
电阻检测成像系统包括弹性电阻盒和数据分析成像设备;其中,弹性电阻盒包括盒体、复位弹簧、固定在复位弹簧一端上的电刷、电阻线、两根导线。复位弹簧、电刷和电阻线设置在盒体内,复位弹簧的固定端连接在盒体内侧,复位弹簧的移动端连接电刷的一端,电刷的另一端与电阻线滑动接触,一根导线连接到电刷上,另一根导线连接到电阻线上靠近复位弹簧固定端的一端,类似滑动变阻器,然后这两根导线再分别接入数据分析成像设备中,所述数据分析成像设备是一个对电阻和位移进行一一对应转换的设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9022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