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耐油稠化剂的制备方法以及用于油田含油采出水配液的压裂液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85177.8 | 申请日: | 2017-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7657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9 |
发明(设计)人: | 李宪文;郭钢;薛小佳;郑明科;慕立俊;张矿生;吴江;李楷;范华波;刘锦;张同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G65/26 | 分类号: | C08G65/26;C09K8/60;C09K8/68;C09K8/88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安彦彦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耐油稠化剂 制备 方法 以及 用于 油田 含油 出水 压裂液 | ||
一种耐油稠化剂的制备方法以及用于油田含油采出水配液的压裂液,按质量百分数计,该压裂液由耐油稠化剂3.00%~5.00%、交联剂1.30%~1.50%、助排剂0.05%~0.20%、破胶剂0.01%~0.10%和油田含油采出水(矿化度为500~100000mg/L,总悬浮物含量为5~500mg/L,总细菌含量为10~105个/L,总含油量为3~5%)组成。该压裂液起粘迅速且稳定性良好,交联冻胶携砂良好,破胶彻底,解决了胍胶和常规聚合物在含油油田采出水中直接配液往往会出现无法起粘、携砂能力有限的问题,为油田绿色开发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油田增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耐油稠化剂的制备方法以及用于油田含油采出水配液的压裂液。
背景技术
压裂作为油气藏的主要增产、增注措施已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压裂就是利用压力将地层压开形成裂缝,并用支撑剂将它支撑起来,以减小流体流动阻力的增产、增注措施。压裂的目的就是在地层中形成具有导流能力的裂缝,采用的压裂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压裂效果,同时对压裂液的粘度有一定要求,使其在压裂后能称为低粘度的流体容易返排,以避免对地层中的油气层造成损坏。
水力压裂技术是低渗储层改造的关键技术,水力压裂需要消耗大量淡水,对当地水资源造成影响,而在水资源匮乏地区,这种影响尤为严重。目前国内环保要求显著提高,油田随着开发的深入,综合含水率逐渐上升,大量的采出水无害化处理成本高效率低,如果能使用采出水配制压裂液,对于油田的绿色开发和降本增效意义重大。
使用油田采出水来配制胍胶和常规聚合物压裂液,往往会出现絮凝沉降、腐败变质、无法交联等问题,需要对采出水进行去离子、纳滤等技术深度处理,造成成本高昂,且效率低下,尤其是遇到含有一定原油的油田采出水,配液效果更差。所以需要开发一种能够使用含有一定原油的油田采出水直接配液的新型压裂液,以解决目前油田的环保压力和开发的成本压力。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油稠化剂的制备方法以及用于油田含油采出水配液的压裂液。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耐油稠化剂的制备方法,将苯酚或苯酚衍生物投入反应釜中,调节pH值至5.5~6.5,然后加入催化剂树脂,搅拌下加入烯烃,升温至188~190℃,回流10~14h,降温后压入蒸馏釜内抽真空,得到烷基苯酚馏分;向烷基苯酚馏分中加入碱性催化剂和乳化剂,再通入氮气后加热至135~150℃,在压力为0.1~0.15MPa下加入环氧乙烷,引发聚合反应8~12h,再加入磺化剂,反应至体系粘度超过9mPa·s,继续反应4~8h后冷却至室温,得到溶液,向溶液中加入无水乙醇反复冲洗沉淀,调整pH值至5.0~7.0,得到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羟丙基磺酸盐中间体;将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羟丙基磺酸盐中间体与亚硫酸氢铵加入到反应釜中,在260~300℃下反应6~9小时,真空干燥,造粒,得到耐油稠化剂。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碱性催化剂的加入量为烷基苯酚馏分质量的0.5~1.5%,乳化剂的加入量为烷基苯酚馏分与碱性催化剂的总质量的0.4%~0.5%,环氧乙烷的加入量为烷基苯酚馏分、碱性催化剂与乳化剂的总质量的0.03%~0.08%,磺化剂的加入量为烷基苯酚馏分、碱性催化剂、乳化剂与环氧乙烷的总质量的0.3~0.8%;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羟丙基磺酸盐中间体与亚硫酸氢铵的质量比为1:(3~5)。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苯酚、催化剂树脂与烯烃的比为1~5mol:0.3~0.5kg:2mol;苯酚衍生物催化剂树脂与烯烃的比为1~5mol:0.3~0.5kg:2mol。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苯酚衍生物为甲基苯酚、乙基苯酚或异丙基苯酚;烯烃为C5~C8非支链烯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8517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