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检测粮食虫害情况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361713.0 | 申请日: | 2017-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692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5 |
发明(设计)人: | 张玉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4/08 | 分类号: | G01N24/08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威世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0 | 代理人: | 李庆波 |
地址: | 450000 河南省郑***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旋 粮食虫害 标准品 弛豫 检测 储备粮食 待测样品 核磁共振技术 核磁共振检测 脉冲序列 检测技术领域 显著性差异 害虫虫卵 数据分析 幼虫 侵染 害虫 | ||
本发明属于粮食虫害检测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检测粮食虫害情况的方法。该检测粮食虫害情况的方法,首先以未受害虫侵染的储备粮食颗粒作为标准品,对标准品进行低频核磁共振检测,利用CPMG脉冲序列测定标准品的自旋‑自旋弛豫时间T2;然后取待测样品进行低频核磁共振检测,利用CPMG脉冲序列测定待测样品的自旋‑自旋弛豫时间T2;对标准品的自旋‑自旋弛豫时间T2和待测样品的自旋‑自旋弛豫时间T2进行数据分析,当数据有显著性差异时,可以确实待检测的储备粮食样品粒内含有害虫虫卵、幼虫或者蛹,即待检测的储备粮食中有粮食虫害情况。本发明粮食虫害情况的检测方法具有快速简单、精确度高、重复性好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粮食虫害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检测粮食虫害情况的方法。
背景技术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不可缺少的工业原料,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的基础地位。但在粮食的长期储备中,储粮不可避免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从而引起害虫、霉菌大量繁殖生长以及发生代谢产毒活动,导致粮食品质劣变,危害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据世界联合粮农组织对收获后粮食损失调查的初步估计,储粮害虫造成的损失约占储粮损失的50%。储粮害虫中又以蛀食性害虫对粮食储备的危害最大。蛀食性储粮害虫是指害虫将卵产于粮粒上,幼虫在粮粒内部生长发育的一类害虫。典型的蛀食性害虫有玉米象、米象、谷蠹、谷象、豆象类、麦蛾等。由于蛀蚀性害虫将卵产于粮粒内部,卵在粮粒内部孵化并生长发育,人们很难发现这类害虫的幼虫。当发现成虫从粮粒表面钻出后,粮粒往往已被蛀空。目前,害虫的检测技术包括人工取样、人工陷阱漂浮法、伯利斯漏斗法等,此等方法易检测出害虫成虫,但对幼虫和隐蔽性害虫却不实用。现在检测蛀食性害虫的幼虫还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目前这类隐蔽性虫卵或幼虫的检测,文献报道可有生物光子检测、声学法检测和聚集信息素检测。其中,生物光子发是通过对生物体的自发光子进行检测,由于隐蔽性虫卵或幼虫生物组织结构不同,所以自发光子数也不同,因而理论上可采用对生物光子数进行检测,但该法需要高精密的生物光子数探测设备,且环境干扰难以去除,因为不易实现,实用性差,目前还处于理论研究阶段。声学法是通过害虫啃食粮粒的声音来检测和识别害虫,由于这类声音极其微弱,所以需要高精度的微声传感器,而真实的粮仓环境中背景噪声及其复杂,因为这类检测成本高,时间长而且检测效果差,目前也处于理论研究阶段,不具有实用性。聚集信息素检测是通过对特定储粮害虫的特征性挥发物质进行研究,由于不同种属害虫所释放出来的聚集信息素不同,但目前标准气体样本较少以及粮食本身的挥发性物质影响较大,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
基于上述原因,有必要提供一种快速简单、精确度高、重复性好的粮食虫害情况检测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粮食虫害情况的检测方法,其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具有快速简单、精确度高、重复性好的优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检测粮食虫害情况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收集相同储存环境下未受害虫侵染的储备粮食颗粒作为标准品,取标准品1~2g放于核磁测试管中,标准品在核磁测试管中的高度控制在2.2~2.5cm,对标准品进行低频核磁共振检测,利用CPMG脉冲序列测定标准品的自旋-自旋弛豫时间T2;
S2:收集相同储存环境下待检测的储备粮食颗粒为待测样品,取待测样品1~2g放于核磁测试管中,待测样品在核磁测试管中的高度控制在2.2~2.5cm,对待测样品进行低频核磁共振检测,利用CPMG脉冲序列测定待测样品的自旋-自旋弛豫时间T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工业大学,未经河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6171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