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摩擦界面原位形成石墨烯和洋葱实现超滑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60852.1 | 申请日: | 2017-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2090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05 |
发明(设计)人: | 张俊彦;王永富;高凯雄;张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23C16/26 | 分类号: | C23C16/26;C23C16/513 |
代理公司: | 兰州中科华西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62002 | 代理人: | 周瑞华 |
地址: | 730000 甘***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石墨烯 洋葱 摩擦界面 服役寿命 原位形成 灵敏度 摩擦 航空航天部件 纳米结构薄膜 界面作用力 材质表面 减少摩擦 降低摩擦 类富勒烯 面面接触 摩擦系数 球面接触 聚合物 副接触 磨损率 石墨碳 沉积 高端 公度 陶瓷 金属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摩擦界面原位形成石墨烯和洋葱实现超滑的方法,该方法将类富勒烯碳和类石墨碳纳米结构薄膜沉积在金属、陶瓷和聚合物等材质表面,组成摩擦副,在摩擦界面形成石墨烯和洋葱;其原因在于摩擦界面上形成的石墨烯和洋葱能通过球面接触或者非公度面面接触有效降低摩擦副接触面积或减少摩擦界面作用力,从而显著降低摩擦系数和磨损率,以达到提高服役寿命、灵敏度和可靠性;其目的在于解决现有的高端装备、航空航天部件等服役寿命、灵敏度和可靠性不能满足10‑15年的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真空镀膜、表面处理、运动部件延寿等领域,涉及一种摩擦界面原位形成石墨烯和洋葱实现超滑的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制造业规模已跃居世界首位,但是大而不强、不精,关键零部件及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因缺乏稳定性和可靠性,从而对外依存度高,这些成为制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瓶颈。减少机械运动部件摩擦磨损已被视为有效延长其工作寿命并提高其运行的可靠性、稳定性途径之一。对于实际工况条件下有相对运动的接触界面,超滑将从根本上解决摩擦磨损导致的能量耗散和机械损伤问题。发展具有工程应用价值的超滑薄膜从而延长运动部件的工作寿命并提高其运行的可靠性,对工业技术的发展和节能减排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在固体超滑研究方面,主要集中于以二维石墨烯为代表的非公度结构超滑和以碳膜为主的无定形界面超滑。
目前,以二维石墨烯为代表的非公度结构超滑主要集中在微纳尺度,要实现宏观结构超滑,则必须构筑复杂的微纳机械系统,通过形成石墨烯包裹卷轴或球体以有效减少在微纳尺度下接触面积呈现非公度性,从而突破湿度敏感性和尺度效应的制约瓶颈。
具有工程应用价值的超滑材料,必须实现大尺寸、高承载等特性,即要求具有可大面积制备、高硬度性能。含氢碳基固体润滑薄膜是最有希望在实际工况条件下(大气环境和工程尺度)实现超滑特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摩擦界面原位形成石墨烯和洋葱实现超滑的方法。
一种摩擦界面原位形成石墨烯和洋葱实现超滑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为:
1)类富勒烯碳纳米结构由甲烷或乙炔经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技术获得;通入纯度大于99.99%的CH4或C2H2气体,调整脉冲偏压至800-1200 V,导通比0.5-0.7,频率30-80KHz,甲烷气体气压保持在14-18 Pa,甲烷与氢气压比1:1-1:3可调,制备类富勒烯碳薄膜;薄膜硬度18-32GPa,厚度1-5微米,表面光洁度0.1-0.5nm;
2)类石墨碳纳米结构由甲烷或乙炔经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技术获得;采用辅助电源加热是基底温度控制在150-350℃,通入纯度大于99.99%的CH4或C2H2气体,调整脉冲偏压至800-1000 V,导通比0.5-0.8,频率30-50 KHz,甲烷气体气压保持在15-18 Pa,甲烷与氢气压比1:0-1:1可调,制备类石墨碳薄膜;测试结果薄膜硬度7-14GPa,厚度1-5微米,表面光洁度0.05-0.5nm。
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包括直流、直流脉冲、高功率脉冲电源、交流或射频电源。
本发明两种碳结构薄膜配对,组成摩擦副,在摩擦界面形成石墨烯和洋葱。在大气或氮气条件下内摩擦系数0.005-0.01之间调整。类富勒烯碳和类石墨碳薄膜可用于金属、陶瓷和聚合物材质表面的耐磨损和降低摩擦系数。
本发明将类富勒烯碳和类石墨碳纳米结构薄膜沉积在金属、陶瓷和聚合物等材质表面,组成摩擦副,在摩擦界面形成石墨烯和洋葱。摩擦界面上形成的石墨烯和洋葱能通过球面接触或者非公度面面接触有效降低摩擦副接触面积或减少摩擦界面作用力,从而显著降低摩擦系数和磨损率,以达到提高服役寿命、灵敏度和可靠性,解决现有的高端装备、航空航天部件等服役寿命、灵敏度和可靠性不能满足10-15年的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6085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等离子体装置
- 下一篇:一种碳基薄膜内不同碳纳米结构的调控设计方法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C23C 对金属材料的镀覆;用金属材料对材料的镀覆;表面扩散法,化学转化或置换法的金属材料表面处理;真空蒸发法、溅射法、离子注入法或化学气相沉积法的一般镀覆
C23C16-00 通过气态化合物分解且表面材料的反应产物不留存于镀层中的化学镀覆,例如化学气相沉积
C23C16-01 .在临时基体上,例如在随后通过浸蚀除去的基体上
C23C16-02 .待镀材料的预处理
C23C16-04 .局部表面上的镀覆,例如使用掩蔽物的
C23C16-06 .以金属材料的沉积为特征的
C23C16-22 .以沉积金属材料以外之无机材料为特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