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抗人NGF抗体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711350896.6 申请日: 2017-12-15
公开(公告)号: CN109929035B 公开(公告)日: 2022-06-28
发明(设计)人: 王著;高永娟;陈思;周若芸;郑云程;孙乃超;李强 申请(专利权)人: 安源医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旭华(上海)生物研发中心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C07K16/22 分类号: C07K16/22;C12N15/13;A61K39/395;A61P29/00;A61P19/02;A61P13/10;A61P19/08;A61P25/02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201318 上*** 国省代码: 上海;3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抗人 ngf 抗体 及其 制备 方法 用途
【说明书】:

发明提供了一种与NGF结合的抗体或其抗原结合片段,并列出抗体重链与轻链可变区的氨基酸序列。本发明提供的NGF抗体或其抗原结合片段对NGF具有较高的亲和力,能够有效阻断NGF受体与NGF之间的结合。此抗体或其抗原结合片段在体外可抑制NGF和受体的结合活性,适用于治疗与NGF表达亢进及水平上升相关的疼痛疾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治疗性单克隆抗体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抗NGF抗体或其抗原结合片段及其用途。

背景技术

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是最早被发现的神经营养因子,它具有神经元营养和促突起生长的双重生物学功能,对中枢及周围神经元的发育、分化、生长、再生和功能特性的表达均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NGF包含α、β、γ三个亚单位,β亚单位是NGF发挥神经再生与修复作用的活性亚单位。目前已知的NGF受体包括高亲和力的酪氨酸激酶受体(Tropomyosin receptor kinase A,TrkA)和低亲和力的p75神经营养因子受体(p75Neurotrophin Receptor,p75NTR)。

尽管最初NGF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神经元的存活和分化,然而最近二十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NGF与持续性或慢性疼痛相关。1993年有报道称大鼠给予一定剂量的外源NGF可诱发疼痛(Lewin GR等,J Neurosci,1993,13:2136-2148),之后又发现人静脉注射NGF可产生全身性的肌肉疼痛,并且局部给药还会诱发注射部位的痛觉过敏和异常性疼痛(PettyBG等,Ann Neurol,1994,36:244-246)。还有研究显示NGF会上调感觉神经元中神经肽的表达。与TrkA和p75NTR受体结合后,NGF会增加疼痛的响应,上调表达一种称为伤害感受器的感觉神经元,这个过程使得神经元对潜在的疼痛刺激更加敏感(Holmes D,Nat Rev DrugDiscov,2012,11:337-338)。目前研究已证实,退行性关节病的关节软骨中NGF/TrkA的表达亢进,风湿病性关节炎、间质性膀胱炎的患者中NGF水平上升。若能够开发与NGF特异性结合、且具有抑制其功能的单克隆抗体,则有望对以疼痛为代表的与NGF相关的各种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起到积极作用。

在全球范围内有数以千万计的患者在遭受着慢性疼痛带来的痛苦,而这个数字随着人口增加还在不断增加。当前临床上使用的用于慢性疼痛治疗的药物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抗惊厥药、阿片类药物等,然而这些药物有很多的不足,其中,非甾体抗炎药的疗效有限,并且具有包括消化道出血和肾脏毒性等副作用;而阿片类药物具有成瘾等副作用。该领域亟需能缓解疼痛、无毒性、防滥用的非阿片类止痛药,因此通过抑制NGF治疗慢性疼痛的方法价值非常明确。到目前为止,有许多抗人NGF抗体处于研发或临床开发阶段,其中进展最快的包括Pfizer/Lilly公司的抗NGF单克隆抗体Tanezumab和Regeneron/Sanofi公司的Fasinumab。Tanezumab是最先开发的抗NGF抗体药物,据报道它对退行性关节病相伴的关节痛、慢性腰痛、与间质性膀胱炎相伴的膀胱痛等疼痛显示出了强大且范围广的镇痛效果(Lane NE等,N Engl J Med,2010,363:1521-1531),目前该药物正在进行骨关节炎、背部疼痛、癌症疼痛等适应症的III期临床实验。Fasinumab治疗骨关节炎痛的II/III期临床研究数据显示,4种剂量Fasinumab治疗组的患者在疼痛缓解方面取得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显著改善。另一方面,多个NGF抑制剂的临床实验也表明,NGF抗体可能面临被限制用于重病人群、不能长期使用和剂量限制等问题,使得NGF抗体的临床应用需要进一步的安全验证。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源医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旭华(上海)生物研发中心有限公司,未经安源医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旭华(上海)生物研发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5089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