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强度阻燃型高速轨道客车用聚氨酯密封胶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711312053.7 | 申请日: | 2017-12-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5557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2 |
| 发明(设计)人: | 徐勤福;邓桃益;孙有利;张君;仪海霞;臧家庆;冯永强;李海柱;王昭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济南北方泰和新材料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9J175/08 | 分类号: | C09J175/08;C09J175/04;C09J11/06;C09J11/04;C08G18/48;C08G18/32;C09K3/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芊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91 | 代理人: | 彭秀丽 |
| 地址: | 250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强度 阻燃 高速 轨道 客车 聚氨酯 密封胶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单组分高强度阻燃型高速轨道客车用聚氨酯密封胶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所述单组份高强度阻燃型高速轨道客车用聚氨酯密封胶,以基础预聚物、PU增塑剂为主要原料,辅以填料和多种添加剂,所制得的聚氨酯密封胶具有强度高、阻燃性好、适用范围广的优势。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单组分高强度阻燃型高速轨道客车用聚氨酯密封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聚氨酯(PU)为主链含-NHCOO-重复结构单元的一类聚合物,于1937年由德国OttoBayer教授首先发现,以多异氰酸酯与多元醇化合物进行加聚反应制得,并以此为基础进入工业化应用。我国的聚氨酯工业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起步,并于近十几年发展较快。目前,广为应用的聚氨酯包括硬质聚氨酯塑料、软质聚氨酯塑料、聚氨酯弹性体等多种形态,并分为热塑性和热固性两大类,其原料一般以树脂状态呈现。
单组分聚氨酯的其中一个重要应用是用于制备聚氨酯密封胶,作为三大高档密封胶的一种,它与其它聚硫密封胶、硅酮类密封胶相比,具有耐磨、耐寒、耐油、耐振动的优点,而且价格相对较低。
聚氨酯密封胶通常是由二苯基甲烷-4,4’-二异氰酸酯(MDI)或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与聚酯多元醇或聚醚多元醇反应制得。这种密封胶由于含有极性基团、柔性链段、刚性链段,能与含有活泼氢的材料和表面光洁的材料有良好的化学黏合力,且端异氰酸酯基(以下简称-NCO),能与空气中的湿气反应生成脲键从而达到固化粘结的目的。在施工时,聚氨酯密封胶也具有无收缩、断裂伸长率高的优势。
目前,国内汽车用聚氨酯密封胶已经开始工业化,但据调查,国内汽车制造厂的挡风玻璃装配用胶主要还是用进口的产品,特别是高速轨道客车用密封胶目前几乎全部依赖进口。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单组分汽车用聚氨酯密封胶强度较低,在较大范围内不能保持力学性能的一致性,难以满足不同环境下的施胶要求;另外,聚氨酯加工过程中添加的传统增塑剂,在聚氨酯材料中的相容性较差,使得聚氨酯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增塑剂迁移的现象,导致聚氨酯材料变硬,甚至发生脆化;再者,为增加安全性,在聚氨酯密封胶加工过程中通常需要加入溴系阻燃剂,但是添加型阻燃剂与高分子材料相容性差,甚至会降低密封胶的力学性能,影响密封胶的使用年限,且溴系阻燃剂对环境影响受到很大争议。综上,目前国产聚氨酯密封胶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难以实现高速轨道客车用密封胶的国产化及工业化。制备一种强度高、应用范围广、阻燃性好的聚氨酯密封胶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单组分高强度阻燃型高速轨道客车用聚氨酯密封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聚氨酯密封胶难于满足强度和阻燃性要求而难于满足高速轨道客车性能要求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述的高强度阻燃型高速轨道客车用聚氨酯密封胶,包括如下制备原料:
基础预聚物30-70重量份,PU增塑剂5-20重量份,填料25-40重量份,添加剂0-22重量份。
优选的,所述基础预聚物包括质量比为90:10-75:25的预聚物A和预聚物B;
所述预聚物A由二异氰酸酯和聚醚多元醇聚合而成;
所述预聚物B由二异氰酸酯和扩链剂聚合而成。
更优的,所述预聚物A中,所述二异氰酸酯为二苯基甲烷-4,4’-二异氰酸酯和2,4-甲苯二异氰酸酯或2,6-甲苯二异氰酸酯的混合物,所述聚醚多元醇为伯羟基聚醚二醇和聚醚三元醇的混合物;
所述预聚物B中,所述二异氰酸酯为二苯基甲烷-4,4’-二异氰酸酯,所述扩链剂为P,P-二羟乙基磷酸酯。
所述预聚物A中,所述伯羟基聚醚二醇的羟值为60-500mgKOH/g,且伯羟基含量大于60%;所述聚醚三元醇的羟值为56-500mgKOH/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济南北方泰和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济南北方泰和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1205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