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动力传递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1308336.4 | 申请日: | 2017-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237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9 |
发明(设计)人: | 庭田健司;山口畅隆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H57/021 | 分类号: | F16H57/021;F16H57/028;F16H57/023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黄纶伟;欧阳柳青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滚珠轴承 内筒部 动力传递装置 离合器毂 内周 外周 动力传递构件 离合器引导件 径向夹持 扭矩变动 旋转轴 壳体 配置 杂音 倾倒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其抑制了动力传递构件相对于旋转轴的倾倒,从而抑制了扭矩变动及杂音的产生。离合器毂(52)的内筒部(52d)配置在滚珠轴承(13)的外周侧且配置在滚珠轴承(14)的内周侧。因此,离合器毂(52)的内筒部(52d)从内径侧及外径侧被两个滚珠轴承(13、14)沿径向夹持。此处,滚珠轴承(13)的内周侧相对于离合器引导件(51)的内筒部(51d)固定,而滚珠轴承(14)的外周侧相对于壳体(58)固定。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轴承的动力传递装置,该轴承支承作为旋转体的动力传递构件。
背景技术
以往,在动力传递装置中,输入侧的动力传递构件与输出侧的动力传递构件一同为旋转体的情况下,各动力传递构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多个轴承部件枢转支承。例如,在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中,在作为输入侧传递构件的离合器外壳与作为输出侧传递构件的离合器毂之间配置有一个轴承部件,在该离合器毂与壳体之间配置有其他的轴承部件。
但是,以往,在支承这样的作为动力传递构件的各旋转体的情况下,如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那样,使各轴承部件的内圈与离合器毂抵接,使各轴承部件的外圈与离合器外壳或壳体抵接,从而支承旋转体。
对于这样的动力传递构件,在离合器接合时相互施加有扭矩,因此在动力传递构件的一方(例如离合器毂)朝相对于旋转轴倾倒的方向作用有力。并且,当离合器毂相对于旋转轴的倾倒大时,离合器的一部分滑动,可能因倾倒而产生扭矩变动及杂音。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9424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18576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其抑制动力传递构件相对于旋转轴的倾倒,抑制倾倒导致的扭矩变动及杂音的产生。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特征在于,其具有:第1旋转轴(例如实施方式中的中心轴4);第2旋转轴(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输出轴6),其旋转轴线与第1旋转轴4相同;动力传递构件(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离合器装置5),其能够从与第1旋转轴4一体旋转的第1接合构件(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离合器引导件51)向与第2旋转轴6一体旋转的第2接合构件(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离合器毂52)传递动力;壳体(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差速器壳9),其收纳动力传递构件5;第1轴承(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滚珠轴承13),其安插在第1接合构件51与第2接合构件52之间;以及第2轴承(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滚珠轴承14),其安插在第2接合构件52与壳体9之间,在第1接合构件51上形成有沿旋转轴线方向延伸的第1延伸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内筒部51d),在第2接合构件52上形成有沿旋转轴线方向延伸的第2延伸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内筒部52d),在壳体9上形成有沿旋转轴线方向延伸的第3延伸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圆孔58a),第1轴承13配置在第1延伸部51d的外周侧且第2延伸部52d的内周侧,第2轴承14配置在第2延伸部52d的外周侧且第3延伸部58的内周侧。
这样,第2接合构件的第2延伸部配置在第1轴承的外周侧且配置在第2轴承的内周侧。因此,第2延伸部从内径侧及外径侧被第1轴承及第2轴承沿径向夹持。此处,第1轴承的内周侧相对于第1接合构件的第1延伸部固定,而第2轴承的外周侧相对于第3延伸部固定。因此,在第2延伸部因各轴承的内部间隙而相对于第1延伸部及第3延伸部相对地倾倒的情况下,第2延伸部的倾倒方向上的各轴承的内部间隙均减小,由此作用有抑制第2延伸部的倾倒的力。由此,与以往那样两个轴承均配置在第2延伸部的外侧的情况相比,能抑制第2接合构件相对于第1接合构件的旋转轴的轴倾倒,从而能抑制第2接合构件的轴倾倒导致的扭矩变动及杂音的产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0833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智能远程控制的减速机
- 下一篇:一种智能远程控制的减速机的安装底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