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液相-串联质谱法检测水产品中氯霉素残留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286973.6 | 申请日: | 2017-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889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9 |
发明(设计)人: | 曾勇;陈涛;杨艳;谭登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质量技术工程学校 |
主分类号: | G01N30/02 | 分类号: | G01N30/02;G01N30/06;G01N30/14 |
代理公司: | 贵阳睿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2114 | 代理人: | 谷庆红 |
地址: | 530200 广西壮族***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产品 氯霉素 检测 串联质谱法 氯霉素残留 液相色谱 种液 串联 多反应监测扫描模式 内标法定量 质谱仪检测 氘代氯霉素 定量检测 基体干扰 基质效应 色谱条件 样品采集 样品净化 灵敏度 前处理 质谱仪 去除 优选 回收率 滥用 流动 优化 发现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相‑串联质谱法检测水产品中氯霉素残留的方法:(1)水产品样品采集;(2)水产品样品的提取;(3)样品净化;(4)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检测;本发明优化了前处理过程,去除基体干扰物,提高了灵敏度,并优选了流动相和色谱条件,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多反应监测扫描模式检测和氘代氯霉素内标法定量,有效消除了基质效应带来的影响,在0.05~1.0μg/kg的添加范围内平均回收率为84.9%~103.3%,定量检测限为0.05μg/kg。本发明建立了检测水产品中氯霉素含量的方法,可以检测水产品中氯霉素的含量,及时发现滥用氯霉素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液相-串联质谱法检测水产品中氯霉素残留的方法。
背景技术
氯霉素(chloramphenicol,CAP)又叫左旋霉素,是一种用于治疗伤寒、脑膜炎和尿路感染等疾病的酰胺醇类抗生素类药物,该药物能有效抑制炭疽杆菌、肺炎球菌、链球菌、李斯特菌、葡萄球菌以及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等病原微生物。由于CAP杀菌广谱,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用于水产品养殖病害防治过程中。毒理学研究表明,CAP对人体具有较大的毒副作用,主要表现为: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细胞减少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粒状白细胞减少。另外,该药物理化性质极为稳定,可通过食物链在人体内蓄积,从而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CAP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已引起国际组织和多个国家或地区的高度重视,中国、美国、欧盟、韩国、日本等都已对该药物在水产品中的残留做出了禁用和不得检出的规定。
为了保证人体健康和有效监管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当前水产品中CAP药物残留检测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氯霉素药物残留检测技术及方法主要有免疫分析法、微生物法、色谱法、色谱-质谱法、生物传感器法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本研究结合这些方法的特点,拟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氯霉素,并对水产品中氯霉素的前处理方法进行改进,能更准确地测定深加工的水产品中的氯霉素含量。
液质–质联用技术(LC–MS/MS)具有快速、灵敏度高、专一性好、不受噪声干扰等特点,尤其是通过多反应监测模式(MRM)能进一步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大大降低了检测限并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假阳性的出现。但是,LC–MS/MS技术对检测动物源性食品的氯霉素含量,总体上存在着前处理过程复杂耗时长、检测结果滞后的特点,这在水产品市场的抽样检测中尤为突出,常常是检测工作历时一周结果出来了,市场上相应的水产品已经消费了。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液相-串联质谱法检测水产品中氯霉素残留的方法,该方法灵敏度高、检测线低,检测时间耗时短。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液相-串联质谱法检测水产品中氯霉素残留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样品制备
取新鲜水产品肌肉部位,均匀粉碎,备用;
2.样品提取
2.1称取3.00g粉碎样品,置于50mL离心管中,加入的氘代氯霉素标准溶液(1μg/mL)20μL,分别加入乙酸乙酯10mL、乙腈5mL和氨0.3mL,初步匀浆后超声提取10min,3000r/min离心10min,然后将上清液转至25mL的圆底烧瓶中,得提取液I;
2.2重复上述步骤(2)的提取过程,得提取液II,合并两次提取液,在合并的提取液中加入乙酸乙酯定容至25mL,充分摇匀,得提取液III;
2.3取5mL提取液III于指形瓶中,40℃旋转蒸发器中至近干,氮气继续吹干;
3.样品净化
3.1用5mL水溶解指形瓶中的残渣,以小型混合机混匀,得溶液A,备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质量技术工程学校,未经广西质量技术工程学校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8697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