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降解吸收支架用镁合金薄壁管的加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86159.4 | 申请日: | 2017-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4538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06 |
发明(设计)人: | 盛立远;都贝宁;赖琛;奚廷斐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深圳市北科航飞生物医学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P15/00 | 分类号: | B23P15/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深可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599 | 代理人: | 万永泉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高新***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变形量 拉拔 退火 内外表面 管材 薄壁管 可降解 镁合金 减径 支架 挤压 力学性能 匹配关系 生物材料 熔炼 工艺流程 可控性 穿孔 光洁 减壁 吸收 浇铸 加工 清洗 | ||
本发明属于生物材料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可降解吸收支架用镁合金薄壁管的加工方法,其工艺流程是:熔炼→浇铸→挤压→挤压穿孔→内外表面镗磨清洗→退火→拉拔→退火‑拉拔反复进行多次→成品。在反复拉拔全过程中,每道次都要控制管材的减径变形量,同时调整好减径变形量与减壁变形量的匹配关系。本发明工艺获得的管材尺寸精度高,内外表面光洁,力学性能优异,且整个工艺简单,可控性好,经济效益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可降解吸收支架用镁合金薄壁管的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民饮食的脂肪含量不断增加,这使得心血管疾病成为各国民众主要的致命疾病之一,这方面的疾病,以动脉粥样硬化致使血管狭窄甚至阻塞的现象最为常见。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每年因心血管疾病而致生命危险的人数可达到400万,可见这一疾病对人们健康的威胁有多大。对于这类疾病,最有效的治疗方式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这一介入治疗技术始于上世纪70年代,由于创伤小、见效快、死亡率低等特点,已经发展成为应用最为普遍的治疗方式。
在介入治疗过程中,植入的支架是整个技术的核心,支架的优劣直接决定着介入治疗的效果。目前,临床上应用最为普遍的血管支架以不锈钢和钴铬合金为材料,这些血管支架在介入治疗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无论不锈钢还是钴铬合金支架,其都存在Ni、Cr离子溶出的问题,这些离子的溶出可能会带来较为严重的致敏反应。其次,这些支架材料都不可降解,其都必须终生伴随患者,其所带来的排异反应和远期血栓风险,要求患者必须长期服药,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增加的远期风险。所以,开发一种具有可降解、具有较好力学性能的新型冠脉支架是患者和临床医生所渴望的。
镁合金不同于钴基合金和不锈钢,其较低的电极电位使得其在水溶液中易于发生腐蚀而逐步降解,由于镁、锌是人体所需元素,其可以逐步被吸收,钇、钕等强化元素含量很少,对人体的影响微弱。这些天然优势,使得镁合金被认为是新型可降解吸收支架的最佳候选材料,其对解决支架介入治疗所产生的二次狭窄及远期血栓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尽管镁合金作为新型可降解吸收镁合金支架具有诸多优势,但是镁合金六角晶体的结构特征,使得其塑性变形能力比较低,易于产生微裂纹,增加了该种材料管材的加工难度,影响了管材的质量和成品率。因此,需要开发一种镁合金支架管材的加工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降解吸收支架用镁合金薄壁管的加工方法,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管材加工难度较大,管材质量和成品率较低等问题,采用本发明的制备工艺可以获得高质量、高精度且低成本的管材。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降解吸收支架用镁合金薄壁管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镁合金经熔融冶炼,浇铸到不锈钢模中获得铸锭,除去含杂质的表层,加热至450~550℃并保温30~60分钟,进行热挤压获得棒坯,将棒坯分段后,加工出内孔,获得管材粗坯;
S2、将管材粗坯加热至400~500℃并保温20~30分钟,然后进行挤压加工,并对管坯内外表面进行磨抛;
S3、管坯进行去应力热处理,热处理完毕后,通过气淬的方式冷却;
S4、热处理后的镁合金管坯在液压管材拉拔机上进行加工,管材每道次的变形量为5~15%,在每次拉拔加工完毕后,进行去应力热处理,如此循环,直至加工至要求尺寸。
进一步地,所述S3和S4中去应力热处理的条件为:温度为300~450℃,当管材的壁厚大于或等于1mm时,保温时间与壁厚呈以下关系:每1mm壁厚加热5~8分钟,当管材的壁厚小于1mm时,保温时间为5~8分钟。
进一步地,所述S2管材粗坯在真空气氛中加热,所述S3管坯在真空气氛中去应力热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深圳市北科航飞生物医学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深圳市北科航飞生物医学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8615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