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管角螺人工育苗中幼螺的培育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81162.7 | 申请日: | 2017-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6035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7 |
发明(设计)人: | 罗杰;王中铎;李锋;曹伏君;刘皓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61/51 | 分类号: | A01K61/51;A01G3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盛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62 | 代理人: | 张换君 |
地址: | 52400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管角螺 人工 育苗 中幼螺 培育 方法 | ||
1.一种管角螺人工育苗中幼螺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底栖硅藻培养:管角螺亲螺产出卵囊后3~5天,开始在室外水泥池培养供幼螺开口摄食的底栖硅藻;培养底栖硅藻的水泥池底面积为18~20m2、池深1.2m,出水口安插一条高0.8~1.0m的排水管;池面搭架,用遮阳网进行遮光;底栖硅藻附着基、水泥池清洗干净及消毒后,把附着基辅放水泥池底部,加入经过砂滤的海水,然后施投适量的营养盐进行底栖硅藻培养,24小时连续冲气增氧;后期追加一定量的营养盐,且每天对流换水2~3小时,培养20天,附着基上就会长满底栖硅藻;
(2)育苗池附着基的投放:幼螺从卵囊孵出前2~3天,清洗及消毒育苗池,然后把长满底栖硅藻的附着基均匀铺放到育苗池底部,加入砂滤海水70~80cm,每3平方米安放1个气石,用小刀轻轻把卵囊从池壁刮下,清洗干净用带盖的塑料框盛装,然后把塑料框沉放至育苗池底部,刚孵出的幼螺就可以摄食到底栖硅藻,在环境较暗的波纹瓦下栖息活动;
(3)幼螺大小分筛:幼螺培育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大小不一、相互残杀现象,及时把幼螺移至外面套有塑料网片的方框,方框放在原来的育苗池并沉到池底,这样个体较小的幼螺通过网孔爬出在原水泥池培育,大的则留在框内,然后把框内的幼螺移到另一育苗池分开培育,减少幼螺相互残杀;
(4)日常管理:投喂肉类饵料时,搅拌机或人工剁碎后用80目的网布过滤掉滤液,可避免滤液对育苗水体污染,滤渣经海水冲洗后投喂;早晚各投喂一次,投喂量以下一次投喂饵料刚好摄食完为宜,每天上午用虹吸方法把池底的残饵吸掉,然后换水2/3;
步骤(1)所述的附着基为白色的PVC塑料波纹瓦,厚度为0.1cm、波高3cm、波距15cm,大小为40cm×25cm;
步骤(1)所述培养底栖硅藻施投的营养盐:尿素的施投量为28ppm,硅酸钠Na2SiO310ppm及磷酸二氢钠NaH2PO4 5ppm;营养盐追加量尿素14ppm、硅酸钠Na2SiO3 6ppm磷酸二氢钠NaH2PO4 2ppm;
步骤(2)所述底栖硅藻附着基的投放量为3块/m2,相隔均匀铺放在育苗池底部;
步骤(3)所述幼螺培育至9~10天后,把幼螺移至方框内培育,然后把方框内余下个体较大的幼螺移至另一育苗池,即对幼螺进行大小分筛,分筛出来的幼螺大小分池培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角螺人工育苗中幼螺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所述方框为6分PVC塑料水管用胶水套接而成,大小为1.0m×1.0m×1.0m,外面用网目为6mm的白色PE聚乙烯塑料网片包裹,用胶丝线把塑料网片固定在方框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海洋大学,未经广东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81162.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水蛭高产人工养殖方法
- 下一篇:一种促进口虾蛄卵巢发育的调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