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层层自组装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 申请号: | 201711245227.2 | 申请日: | 2017-12-0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2981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8 |
| 发明(设计)人: | 王本;叶婷婷;贺川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 主分类号: | A61L27/40 | 分类号: | A61L27/40;A61L27/16;A61L27/20;A61L27/50;A61L27/54;A61L27/60 |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郑海峰 |
| 地址: | 31002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层层 组装 薄膜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层层自组装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通过铺加带点性相反的聚合物层和并滴加带电治疗药物,形成层层自组装薄膜;采用负压吸引器抽吸未反应溶液制造流动液相的方式加速聚合物分布重排的时间,省去清水冲洗步骤,形成的正负离子聚合层平整贴合,可通过模具的设计运用于各种创面;本发明可以形成100~20000nm的超薄薄膜,与生物体接触的材料显著减少,降低异物排斥反应。本发明的材料选择和药物选择的范围广。可以选择药物种类和剂量,目的性达到抗菌、抗炎、促进创面愈合等效果;本发明的层层自组装薄膜具有灵活方便的可加工性,适应多种损伤创面的修复需求,产品质量稳定,且重现性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组织工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层层自组装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层层自组装技术(layer-by-layer self-assembly,LbL)是依靠不同物质间的静电、氢键、化合键等作用力,把不同种类及功能的物质按照一定顺序组装成超薄膜的技术。它利用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交替吸附在基底表面以构建纳米至微米级多层膜。由于是一层层进行组装,使得膜结构易于调控,尤其是薄膜厚度可以实现在纳米级别精细调控。传统的自组装技术需要固体材料作为基底,反复在不同材料溶液中浸润,在清水中清洗,形成自组装材料,过程耗时耗力。基于临床需求,尤其是与外界相通的组织器官治疗需求,急需发明一种省时省力的层层自组装方法来制作性质优良的创面敷料。
皮肤,作为人体表面积最大的器官,是阻止微生物入侵,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坚固防线,具有重要的化学、物理和生物屏障功能。各种皮肤缺损性损伤,包括烧伤(热力、电或化学烧伤),糖尿病足,周围血管炎症、栓塞引起的皮肤溃疡,机械力引起的大片皮肤缺损等会引起皮肤屏障功能缺失,运用敷料覆盖创面,临时作为体表保护屏障,促进创面愈合,是临床上治疗的重要措施。传统的敷料如消毒纱布因不能保持创面湿润、易脱落等缺点已不能满足难愈合创面治疗的需求。而天然生物敷料,如自体皮,因来源受限而且后期不能建立有效血供而影响伤口愈合等各种缺陷而仅限一部分的临床运用。如今,以高分子材料为原料的合成敷料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主要包括薄膜类合成敷料,泡沫型合成敷料,喷雾型合成敷料,水凝胶类敷料,但分别存在以下缺点:易导致膜下渗液积聚,敷料不透明难以观察,易被创面渗液溶解,通气性较差等。因此发明一种集吻合创面,透明通气,抗感染抗炎症,便于负载药物的的创面敷料有很大的临床价值。
作为屈光介质的角膜是一透明、无血管的组织,是眼光学系统中最有效的折射面。要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象,角膜须具有透明性和适当的折射力。眼球手术、创伤、药物毒性、炎症和其它各种病理性刺激均可使角膜损伤而引起视力障碍。传统的眼科药物剂型为滴眼剂或眼膏剂,但由于眼睛的生理构造比较特殊,这些眼科药物剂型的施用一直存在使用方便、需要频繁施药、药物的利用率低等缺点。因此,眼科药物新剂型的开发,一直是研究人员关注的课题。近年来,采用交联的高分子水凝胶材料制造的角膜接触镜得到越来越多运用,角膜接触镜的配戴方便,而交联的高分子水凝胶材料是研究较多的药物缓释材料。然而角膜接触镜透氧性不好,可能会引起巨乳头性结膜炎,角膜上皮脱落、角膜损伤、角膜感染等,不能佩戴过长时间。再者角膜接触镜是成型产品不利于针对不同病患负载不同种类及剂量的药品。因此发明一种超薄、生物相容性好,与创面吻合,便于负载药物的角膜治疗技术有很大的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首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一种层层自组装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层层自组装薄膜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凝胶材料溶液铺展到基底上,将其凝固成固态;
2)在铺有凝胶材料的基底上,铺加与凝胶材料所带电性相反的离子聚合物溶液,待其吸附于基底,吸去未反应溶液;再铺加与前述离子聚合物溶液电性相反的离子聚合物溶液,待其吸附于自组装层,吸去未反应溶液;
3)循环操作步骤2)直至所需层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4522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