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船舶电动机起停控制电路有效
| 申请号: | 201711239142.3 | 申请日: | 2017-11-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4764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26 | 
| 发明(设计)人: | 王跃定;周翔 | 申请(专利权)人: | 镇江赛尔尼柯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P1/18 | 分类号: | H02P1/18 | 
| 代理公司: | 镇江京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107 | 代理人: | 夏哲华 | 
| 地址: | 212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船舶 电动机 控制电路 | ||
本发明的船舶电动机起停控制电路,一次主电路由断路器QF1、主交流接触器KM1、热过载继电器FT1连接在交流控制电源与电动机之间构成,二次控制回路由控制变压器TC1、主交流接触器KM1线圈、AC/DC电源整流模块DCP1、起动按钮SB1、停机按钮SB2、第一控制继电器K1、第二控制继电器K2、机械闭锁继电器K3和通电延时继电器KT1连接构成;380V交流控制电源经控制变压器TC1降压为220V交流电源后,由AC/DC电源整流模块DCP1转换为DC24V直流电源,直流电源通过直流线路控制电动机起动器顺序起动,既能适应固定电压和频率电源的电动机起动器控制要求,也能适应浮动频压供电系统电源的电动机起动器顺序起动控制要求,操作方便,安全可靠,成本投入低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船舶电动机起停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船舶供电系统中的供电电源失电后电力设备中的电动机即停机,电源恢复供电后,电动机的起动器需按照预先设定的延时时间自动重新起动电动机,使得电动机顺序起动恢复运行;传统船舶电动机起动器一般采用单一固定电压和频率的器件,或者选用可编程控制器通过软件编程实现,功能单一,适应性、经济性差;尤其是近年来新型船舶浮动频压节能供电系统技术的运用,常规起动器控制线路已经不能适应技术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新技术的使用要求,使得电力设备系统运行不可靠,安全稳定性不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适应多种电源电压和频率控制要求,安全可靠的船舶电动机起停控制电路。
本发明的船舶电动机起停控制电路,包括一次主电路、二次控制回路,一次主电路、二次控制回路通过电源连接线连接各元器件构成;其特征在于:一次主电路由断路器QF1、主交流接触器KM1、热过载继电器FT1连接在交流控制电源与电动机之间构成,二次控制回路由控制变压器TC1、主交流接触器KM1线圈、AC/DC电源整流模块DCP1、起动按钮SB1、停机按钮SB2、第一控制继电器K1、第二控制继电器K2、机械闭锁继电器K3和通电延时继电器KT1连接构成;热过载继电器FT1的常闭触点、第一控制继电器K1的常开触点和主接触器KM1的线圈串联构成交流连接线路,交流连接线路输入端经控制变压器TC1连接至交流控制电源,交流连接线路输出端经AC/DC电源整流模块DCP1连接有直流连接线路;直流连接线路输入端连接至AC/DC电源整流模块,输出端并联连接有第一直流分支、第二直流分支、第三直流分支、第四直流分支、第五直流分支五条直流线路;
第一直流分支线路由起动按钮SB1的触点、第一控制继电器K1的常开触点、机械闭锁继电器K3的常开触点并联后,再串联连接第二控制继电器K2的常闭触点、第一控制继电器K1的线圈构成,机械闭锁继电器K3的常开触点与通电延时继电器KT1的触点串联连接后再与起动按钮SB1的触点、第一控制继电器K1的常开触点并联连接;
第二直流分支线路由停机按钮SB2的触点、热过载继电器FT1的常开触点并联后串联连接第二控制继电器K2的线圈构成;
第三直流分支线路由第一控制继电器K1常开触点与机械闭锁继电器K3的闭锁线圈A1-A2串联构成;
第四直流分支线路由机械闭锁继电器K3的常开触点、第二控制继电器K2的常开触点与机械闭锁继电器K3的解锁线圈E1-E2串联构成;
第五直流分支线路连接有通电延时继电器KT1的线圈;
所述控制变压器TC1输入端两端分别连接有能够提供过电流保护的第一熔断器;
所述交流连接线路输入端与控制变压器TC1输出端之间连接有第二熔断路器;
所述AC/DC电源整流模块DCP1输出端与直流连接线路之间连接有第三熔断路器;
所述主交流接触器KM1的线圈电压范围为AC100V~250V;
所述AC/DC电源整流模块DCP输出端为DC24V控制电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镇江赛尔尼柯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镇江赛尔尼柯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3914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