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轻量化车身铆接线设备投入优化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1225905.9 | 申请日: | 2017-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270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8 |
发明(设计)人: | 刘蕾;刘宏婕;汤东华;成子文;李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巨一自动化装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J15/10 | 分类号: | B21J15/10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4101 | 代理人: | 何梅生 |
地址: | 23005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铆接 车身 工位 铆枪 铆接点 轻量化 机器人 设备投入 优化系统 左右两侧 主线 一一对应设置 对角线 车头部位 对角位置 降低设备 车尾 工作量 转换 应用 维护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轻量化车身铆接线设备投入优化系统,是在铆接工位上,位于主线两侧,分处在一条对角线的两个对角位置上,一一对应设置第一铆枪机器人和第二铆枪机器人;铆接工位上的车身以处在主线上的状态为第一状态,车身还能够在铆接工位上水平转过一个角度,形成与主线呈一不为零的夹角α的第二状态;将铆接工位上的车身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转换,使第一铆枪机器人能够针对车头部位左右两侧铆接点实施铆接,第二铆枪机器人能够针对车尾部位左右两侧铆接点实施铆接。本发明应用于轻量化车身铆接线,能有效降低设备投入成本、减少维护工作量,并能提高铆接点的位置精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业生产线,更具体地说是一种应用在汽车行业中的轻量化车身铆接线设备投入系统。
背景技术
针对汽车行业对于节能减排、续航能力、安全驾驶等要求进一步提高,汽车轻量化成为大势所趋。目前,自冲铆技术(SPR)以及流钻螺接技术(FDS)依靠其先进性在全铝车身生产线中得到广泛应用。
图3所示为传统铆接线方案,其在主线中使用辊床,利用辊床将车身3运输至铆接工位,在铆接工位上进行定位;在铆接工位上,按照铆点在车身前后左右的分布情况,使用四台铆接机器人,如图3中所示的铆接机器人A、铆接机器人B、铆接机器人C和铆接机器人D,分别布置在车身3的前后左右,以此覆盖车身铆点;其中两台位于车前部的铆接机器人用于在车前部左右两侧实施铆接,另外两台位于车尾部的铆接机器人用于在车尾部左右两侧实施铆接,完成全部铆接后再次利用高速辊床将车身运输至下一工位。这种传统方案针对轻量化车身铆接线在以下方面存在问题:
1、轻量化车身自冲铆技术受到搭接组合板材的约束,每种板件组合均需要通过试验验证所用的铆模以及铆钉种类,每种铆模对应一种铆枪,存在铆枪无法共用的情况,导致在全铝车身铆接线中大量使用铆枪和机器人系统,因此大大增加成本和设备维护工作量;
2、对于主线中左右对称的铆点,即便是相同的搭接组合,但采用不同的铆枪在现场也需要通过铆接试验确定铆接参数,因此,铆枪用量越大调试周期越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避免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轻量化车身铆接线设备投入优化系统,以期能够减少铆枪用量,减少机器人的布置,降低成本,减少维护工作量,并能进一步提高铆接点的位置精度。
本发明为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轻量化车身铆接线设备投入优化系统的结构特点是:
在铆接工位上,位于主线两侧,分处在一条对角线的两个对角位置上,一一对应设置第一铆枪机器人和第二铆枪机器人;
铆接工位上的车身以处在主线上的状态为第一状态,所述车身还能够在铆接工位上水平转过一个角度,形成与主线呈一不为零的夹角α的第二状态;
将铆接工位上的车身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转换,使第一铆枪机器人能够针对车头部位左右两侧铆接点实施铆接,第二铆枪机器人能够针对车尾部位左右两侧铆接点实施铆接。
本发明轻量化车身铆接线设备投入优化系统的结构特点也在于:在所述铆接工位上设置转台,主线辊床与所述转台相互承接,随辊床运输到达铆接工位上的车身能够按主线方向定位在转台上,使车身呈第一状态;所述转台还能够带动车身在水平面上转过角度α,使车身呈第二状态。
本发明轻量化车身铆接线设备投入优化系统的结构特点也在于:所述转台设置为可回转结构,使得呈第二状态的车身能够随回转的转台回位在第一状态。
本发明轻量化车身铆接线设备投入优化系统的结构特点也在于:在所述铆接工位上,对应于转台转动的设定位置设置位置传感器,利用所述位置传感器的检测信号控制转台准确定位。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有益效果体现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巨一自动化装备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巨一自动化装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2590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螺旋桨装配方法、组装夹具及螺旋桨
- 下一篇:合页加工机的销钉冲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