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稻田河蟹与蟾蜍生态混养方法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711199944.6 申请日: 2017-11-27
公开(公告)号: CN107821058A 公开(公告)日: 2018-03-23
发明(设计)人: 杨成胜 申请(专利权)人: 杨成胜
主分类号: A01G22/22 分类号: A01G22/22;A01K61/59;A01K67/02;A01K67/033;A01M1/04;A23K50/80;A23K50/00;A23K10/30;A23K10/12;A23K10/20;A23K10/22;A23K10/37;A23K10/26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277600 山东*** 国省代码: 山东;37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稻田 河蟹 蟾蜍 生态 混养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农业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稻田河蟹与蟾蜍生态混养方法。

背景技术

稻田养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的稻田养殖一般集中于鱼、虾、蟹、鳖等,对于蟾蜍这种即可在水体中、又可在陆地湿地环境中生活的动物在稻田养殖中,还不曾报道,稻田开展河蟹、蟾蜍的生态混养,即可解决稻田虫害问题,又能充分利用水陆资源,提高效益;蟾蜍是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据科学家们观察研究,蟾蜍一夜吃掉的害虫,要比青蛙多好几倍,有的甚至几十倍。蟾蜍平时栖息在小河池塘的岸边草丛内或石块间,白天藏匿在洞穴中不活动,清晨或夜间爬出来捕食。它捕食的对象是蜗牛、蛞蝓、蚂蚁、蝗虫和蟋蟀等。蟾蜍的皮肤较厚具有防止体内水分过度蒸发和散失的作用,所以能长久居住在陆地上面不到水里去。蟾蜍蟆行动笨拙缓慢,不善游泳与跳跃,由于后肢较短,只能做小距离的、一般不超过20厘米的跳动。蟾蜍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人们采集蟾蜍耳后腺及皮肤腺分泌物,晾干制成蟾酥。蟾酥是我国的传统名贵药材之一,是六神丸、梅花点舌丹、一粒珠等三十余种中成药的主要原料。河蟹又名大闸蟹,原产于我国,在动物学上被称中华绒鳌,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各海域沿岸及通海的河流、湖泊中。蟹的成长过程是由蟹苗养殖成扣蟹,再将扣蟹投放进蟹塘或湖泊进一步养殖成市场上销售的成品蟹。稻田养蟹根据水稻和河蟹共生的原理,将水稻种植和河蟹养殖结合起来。河蟹在稻田中活动、觅食,不仅起到中耕、除草、增肥、增氧的作用,而且减轻了病虫害,为水稻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也减少农药的使用。同时稻田为河蟹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稻田养蟹实现了一地两用,一水双用,一地多收,充分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实现稻蟹双丰收,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了新途径。目前在稻田养殖中还未曾有过有关河蟹与蟾蜍生态混养的资料,蟾蜍有着不同于其他养殖动物的特性,因而这是稻田混养中的一个短板。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缺陷,本发明设计了一种稻田河蟹与蟾蜍生态混养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稻田河蟹与蟾蜍生态混养方法,其特征是,稻田河蟹与蟾蜍生态混养包括以下步骤:稻田的选择与整理;设置防逃网;水稻栽培及管理;养殖沟的处理;栖息平台设置有机物;投放蟾蜍与河蟹;设置诱虫灯;具体措施如下:

1)稻田的选择与整理;选择地势平坦田块,面积3-5亩为一个单元;加固稻田田埂,田埂高出稻田80厘米,田埂顶端宽60厘米,坡比1:3;挖掘低碳养殖沟及筑栖息平台,稻田养殖沟及蟾蜍栖息平台面积为稻田总面积的20%,所述养殖沟与栖息平台在同一区域内沿直线间隔设置,养殖沟的上口与栖息平台的底口宽1.0-1.5米、长2-3米,平台高出稻田0.4-0.6米,养殖沟低于稻田地平面0.4-0.6米,养殖沟上宽下窄,栖息平台上窄下宽,所述田埂上开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和出水口使用防逃网阻拦。

2)设置防逃网:在稻田周边的田埂中心设施防逃网,避免河蟹、蟾蜍外逃,也能够防止外来敌害生物,防逃网采取鱼花布网片及塑料膜制作,设置倒“y”支架加固,倒“y”支架间隔2-3米设置一支;鱼花布网片防逃,采用20-60目的鱼花布网片,网片宽度1.3米,长度视稻田田埂周长而定,设置时沿稻田田埂周边开挖30厘米深沟,每隔3米固定设置一支倒“y”支架,倒“y”支架的长支架向稻田内倾斜,倾斜角度为30-45°,倒“y”支架的短支架竖直设置,上端顶住倒“y”支架的长支架中部,予以加固,倒“y”支架采用直径2-4厘米的聚乙烯管材制作,高1.5米,埋入地下0.5米,地上部分为1米,网片附于支柱,网片底部埋入地下30厘米,地上部分1米,网片上缘设置上纲,上纲向内缝30厘米宽的塑料膜,塑料膜下部缝制直径0.5-1.0厘米的聚乙烯纲绳,保持塑料膜悬垂,加固塑料膜,防逃网在稻田拐角处设置成圆弧形。

3)水稻栽培及管理:所述稻田插入茎秆坚硬、抗倒伏、抗病害、耐肥力、产量高的水稻品种的秧苗;保持稻田水位为20~36厘米,并长期保持水的微流动,以流动水为主,间接固定水,水稻扬花抽穗前每亩施EM菌活菌液15~20千克,形成以水草、水稻、螺蛳、EM菌和水草、水稻根部微生物构建成的河蟹、蟾蜍生存生态系统,对促进水稻生长有重要帮助;EM菌活菌液的制备方法是:将EM菌培养基1~1.5千克、红糖2.0~2.5千克、EM菌种0.11~0.12千克与水100~120千克在容器中混合均匀后,在温度为25~30℃下发酵培养5~7天得EM菌活菌液;所述EM菌种是由光合菌、乳酸菌、酵母菌、放线菌、芽孢杆菌、硝化细菌复合而成,有效活菌数≥20亿CFU/ml。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成胜,未经杨成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9994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