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稻田河蟹与蟾蜍生态混养方法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711199944.6 申请日: 2017-11-27
公开(公告)号: CN107821058A 公开(公告)日: 2018-03-23
发明(设计)人: 杨成胜 申请(专利权)人: 杨成胜
主分类号: A01G22/22 分类号: A01G22/22;A01K61/59;A01K67/02;A01K67/033;A01M1/04;A23K50/80;A23K50/00;A23K10/30;A23K10/12;A23K10/20;A23K10/22;A23K10/37;A23K10/26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277600 山东*** 国省代码: 山东;37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稻田 河蟹 蟾蜍 生态 混养 方法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稻田河蟹与蟾蜍生态混养方法,其特征是,稻田河蟹与蟾蜍生态混养包括以下步骤:稻田的选择与整理;设置防逃网;水稻栽培及管理;养殖沟的处理;栖息平台设置有机物;投放蟾蜍与河蟹;设置诱虫灯;具体措施如下:

1)稻田的选择与整理;选择地势平坦田块,面积3-5亩为一个单元;加固稻田田埂,田埂高出稻田80厘米,田埂顶端宽60厘米,坡比1:3;挖掘低碳养殖沟及筑栖息平台,稻田养殖沟及蟾蜍栖息平台面积为稻田总面积的20%,所述养殖沟与栖息平台在同一区域内沿直线间隔设置,养殖沟的上口与栖息平台的底口宽1.0-1.5米、长2-3米,平台高出稻田0.4-0.6米,养殖沟低于稻田地平面0.4-0.6米,养殖沟上宽下窄,栖息平台上窄下宽,所述田埂上开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和出水口使用防逃网阻拦;

2)设置防逃网:在稻田周边的田埂中心设施防逃网,避免河蟹、蟾蜍外逃,也能够防止外来敌害生物,防逃网采取鱼花布网片及塑料膜制作,设置倒“y”支架加固,倒“y”支架间隔2-3米设置一支;鱼花布网片防逃,采用20-60目的鱼花布网片,网片宽度1.3米,长度视稻田田埂周长而定,设置时沿稻田田埂周边开挖30厘米深沟,每隔3米固定设置一支倒“y”支架,倒“y”支架的长支架向稻田内倾斜,倾斜角度为30-45°,倒“y”支架的短支架竖直设置,上端顶住倒“y”支架的长支架中部,予以加固,倒“y”支架采用直径2-4厘米的聚乙烯管材制作,高1.5米,埋入地下0.5米,地上部分为1米,网片附于支柱,网片底部埋入地下30厘米,地上部分1米,网片上缘设置上纲,上纲向内缝30厘米宽的塑料膜,塑料膜下部缝制直径0.5-1.0厘米的聚乙烯纲绳,保持塑料膜悬垂,加固塑料膜,防逃网在稻田拐角处设置成圆弧形;

3)水稻栽培及管理:所述稻田插入茎秆坚硬、抗倒伏、抗病害、耐肥力、产量高的水稻品种的秧苗;保持稻田水位为20~36厘米,并长期保持水的微流动,以流动水为主,间接固定水,水稻扬花抽穗前每亩施EM菌活菌液15~20千克,形成以水草、水稻、螺蛳、EM菌和水草、水稻根部微生物构建成的河蟹、蟾蜍生存生态系统,对促进水稻生长有重要帮助;EM菌活菌液的制备方法是:将EM菌培养基1~1.5千克、红糖2.0~2.5千克、EM菌种0.11~0.12千克与水100~120千克在容器中混合均匀后,在温度为25~30℃下发酵培养5~7天得EM菌活菌液;所述EM菌种是由光合菌、乳酸菌、酵母菌、放线菌、芽孢杆菌、硝化细菌复合而成,有效活菌数≥20亿CFU/ml;

4)养殖沟的处理:养殖沟为河蟹的主要集聚地,在养殖沟内种植伊乐藻,增殖螺蛳,作物河蟹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所述螺蛳在稻田中均匀分布,有助于河蟹的广泛分布而避免互残,在稻田需要烤田时,缓慢减水,使河蟹逐步汇聚养殖沟,避免河蟹干涸;

5)栖息平台设置有机物:栖息平台为蟾蜍的栖息场所,在栖息平台上设置20-30厘米厚的使用EM菌活菌液发酵过的牛粪,在牛粪的上方覆盖作物秸秆,作物秸秆不要踏实,形成空心虚状,覆盖包括坡度在内的整个栖息平台,作物秸秆厚度30-50厘米,作物秸秆使用适当水分进行喷洒,使秸秆保持60%的含水率,每10-20天喷洒一次水,采用喷雾器喷洒,为加速有机物的腐化,喷洒的水体中添加1%-2%的EM液进行喷洒;作物秸秆作为蟾蜍的栖息场所,还是蚯蚓及各种昆虫的滋生的场所,设置作物秸秆能够提高蟾蜍天然饲料的供应量,促进蟾蜍的繁殖与生长,当作物秸秆腐烂后,上层继续覆盖新的作物秸秆;

6)投放河蟹与蟾蜍:所述水稻秧苗返青后,将泥河蟹及蟾蜍放入所述稻田,河蟹每亩稻田放养300-500只,蟾蜍每亩稻田放养600-1000只;蟾蜍在出蛰后直接从田间捕获,采用长杆网兜捕获法,把捕获的蟾蜍用清水洗净后在暂养池中暂养一周后,剔除有病、受伤和体弱的蟾蜍,把健康的蟾蜍投放到稻田栖息平台,任由其自主爬到栖息处生活生长;在投放河蟹与蟾蜍的同时,在稻田养殖沟中与稻田田面增殖投放螺蛳,间隔15-20天投放一次,每次每亩投放30-50千克,在栖息平台的发酵牛粪及作物秸秆处增殖蚯蚓,选择优质蚯蚓种投放其中,牛粪及有机物腐化后作为蚯蚓优质饲料,促进蚯蚓的繁育,过多的蚯蚓任由河蟹、蟾蜍采食;

7)设置诱虫灯:在稻田栖息平台设置黑光灯,用于诱集飞虫,采取定时自动开关方式控制,每天傍晚时分开启诱虫灯,黎明自动关闭;诱虫灯设置高度1.0-1.5米,诱集飞虫汇聚灯下,便于蟾蜍捕食,落入水中的飞虫被河蟹摄食,诱集灯功率20瓦,按每1-2亩稻田设置1盏诱集灯的数量配制,使用诱集灯诱集飞虫即可消水稻田间害虫,又能为蟾蜍提供丰富的动物饲料,河蟹、蟾蜍能够直接吃掉水中的部分有害昆虫,对水稻起到生物防治虫害的功能。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成胜,未经杨成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99944.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