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茶汁低温灭菌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189675.5 | 申请日: | 2017-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517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06 |
发明(设计)人: | 陈建新;尹军峰;邹纯;许勇泉;陈根生;高颖;汪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23L3/00 | 分类号: | A23L3/00;A23L3/005 |
代理公司: | 杭州浙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33213 | 代理人: | 沈渊琪 |
地址: | 310008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低温 灭菌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茶叶深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茶汁低温灭菌的方法。
背景技术
茶叶中含有茶多酚、茶多糖、茶氨酸、茶黄素、咖啡因等多种有效成分,具有抗肿瘤、抗衰老、抗疲劳、抗辐射、消除重金属毒害、代谢调节、美容、抑制有害微生物、增强记忆及改善大脑等功效。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健康意识越来越重视,茶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茶饮料被誉为21世纪“黄金饮品”。自然界中微生物无处不在,在食品饮料加工过程中,必须通过消毒灭菌的环节达到国家卫生标准和食品安全。目前,高温灭菌和化学药剂灭菌是最常见的方式,高温对风味的影响较大,化学药剂是食品安全的一个严峻考验。随着科技进步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越多越多的场合,包括食品饮料生产中需要低温条件绿色环保的灭菌工艺。
据专利及相关文献,液态低温灭菌现有膜除菌、超高压灭菌、脉冲电场等,这些技术在热敏性液体产业化灭菌中使用存在一些缺点,例如膜除菌设备投资大、维护成本高,超高压灭菌对风味及活性物质有一定影响,脉冲电场在工业化生产中稳定性较差,并且投入较大。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设计提供一种茶汁低温灭菌的技术方案。
所述的一种茶汁低温灭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茶汁倒入不锈钢盘中,放入等离子体发生器两电极间进行静态灭菌;或者将茶汁直接经管道流入等离子发生器进行连续循环灭菌。
所述的一种茶汁低温灭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行灭菌前控制茶汁的固形物含量为0.5-25Brix。
所述的一种茶汁低温灭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不锈钢盘为直径15-40cm的圆形不锈钢盘,离子体发生器两电极设置在圆形不锈钢盘圆点。
所述的一种茶汁低温灭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不锈钢盘中茶汁厚度为2-10mm。
所述的一种茶汁低温灭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静态灭菌条件:茶汁液面离离子体发生器的强电极头距离为2-4mm,离子体发生器电压控制为20-120V,灭菌时间为2-180秒。
所述的一种茶汁低温灭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循环灭菌采用循环罐、管道、等离子体发生器和变频泵组成一个可循环的灭菌系统,将茶汁放入循环罐,直接用变频泵抽入等离子体发生器,等离子体发生器的两端用管道与循环罐相连进行循环灭菌。
所述的一种茶汁低温灭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等离子体发生器装有2-30组电极头,脉冲放电峰值电压为12-28KV,单脉冲能量为8-12J,脉冲频率为1-4pps。
所述的一种茶汁低温灭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茶汁的流速控制为100-600L/h,连续循环2-4次。
所述的一种茶汁低温灭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茶汁在反应器中停留时间控制为10-120秒,茶汁中的能量密度为0.2-2.0J/ml。
本发明灭菌前控制茶汁的固形物含量为0.5-25Brix,避免茶汁的中固形物含量过高影响等离子体灭菌效果,再进行静态灭菌或连续循环灭菌。本发明工艺简单,单位使用成本低,适合工业化连续大生产,真正实现茶汁低温高效灭菌,既保证食品安全,又保留了茶汁风味和活性物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1
取茶汁,先将绿茶汁浓缩至固形物含量为10Brix,再将茶汁倒入不锈钢盘中,使不锈钢盘中的茶汁厚度为5mm,然后调整发生器的强电极头,使离子体发生器的强电极头距离茶汁液面为3mm,最后控制离子体发生器电压为100V,灭菌时间为60秒对茶汁进行静态灭菌。
该实施例中的不锈钢盘为直径15-40cm的圆形不锈钢盘,离子体发生器两电极设置在圆形不锈钢盘圆点处。
实施例2
取茶汁,先将红茶汁浓缩至固形物含量为25Brix,再将茶汁倒入不锈钢盘中,使不锈钢盘中的茶汁厚度为2mm,然后调整发生器的强电极头,使离子体发生器的强电极头距离茶汁液面为2mm,最后控制离子体发生器电压为120V,灭菌时间为2秒对茶汁进行静态灭菌。
该实施例中的不锈钢盘为直径15-40cm的圆形不锈钢盘,离子体发生器两电极设置在圆形不锈钢盘圆点处。
实施例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8967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燕窝电加热灭菌锅
- 下一篇:一种椭圆漏斗状射流喷嘴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