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陆空两用全电多旋翼载人飞行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87454.4 | 申请日: | 2017-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1666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0 |
发明(设计)人: | 陆洋;牛凯华;刘以奋;陈坚强;曹庆哲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F5/02 | 分类号: | B60F5/02 |
代理公司: |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32237 | 代理人: | 贺翔 |
地址: | 21001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陆空 两用 全电多旋翼 载人 飞行器 | ||
本发明陆空两用全电多旋翼载人飞行器,由升力系统、动力/传动系统、机体结构、起落架、能源系统、飞行控制系统、航电系统以及安全救生系统组成。升力系统采用X型四旋翼形式;动力/传动系统由四台大功率直流电机组成;机体结构由底盘、前部整流罩、座椅壳体组成;起落架采用前三点轮式起落架;能源系统由大功率石墨烯锂电池组组成;飞行控制系统由驾驶杆、飞控计算机、GPS天线、数传天线、转向舵机、刹车舵机以及显示系统组成;航电系统主要为电源系统;安全救生系统由快卸式五点安全带、轻型飞行头盔以及备份伞组成。该飞行器机臂可折叠,地面空中共用一套动力系统,备有多套安全方案,巡航时间长,体积紧凑,可最大程度满足各种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陆空两用全电多旋翼载人飞行器,属于航空系统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自1841年William Samuel Henson和John String Fellow兄弟发明单翼机飞行汽车相关技术以来,人们对于陆空两用飞行器相关技术的探索就一直未曾止息。近年来,随着汽车、航空、控制技术的发展以及道路交通资源问题的日趋严重,陆空两用飞行器又一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时至今日,全球范围关于陆空两用飞行器的专利申请数量逐年上升,甚至已经出现了一批可实际应用的陆空两用飞行器。
不管是尚处于专利概念阶段,还是已经制造出来投入使用,这些陆空两用飞行器基本都可以归为以下几类:旋翼飞行器-汽车类;固定翼飞行器-汽车类;涵道风扇飞行器-汽车类;或是以上三类的选择性结合。不论哪一类,它们大都存在一个共性的问题,即飞行动力系统与地面行驶动力系统分离。在这种设计结构下,当陆空两用飞行器处于地面行驶或着空中飞行模式时,另一种模式下的动力系统便会成为无效载荷,给飞行器增加不必要的负载。且已有的专利中基本都未考虑飞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除此之外,各类陆空两用飞行器都有自己较为突出的问题。对于旋翼飞行器-汽车类,一般未对飞行器进行气动优化,机身和旋翼之间大都气动干扰严重;对于固定翼飞行器-汽车类,虽大多采用了机翼折叠技术,但由于一般采用大展弦比机翼,地面行驶模式下尺寸仍会比较大,且转向空中飞行模式时,一般需要特定跑道;对于涵道风扇飞行器-汽车类,一般驱动涵道转向的机构复杂,在涵道风扇交变载荷的持续作用下,易因结构疲劳导致机械结构失效。
在专利“申请号:201610906819.3,申请公布日:2017.02.22,申请公布号:CN106427437A”中提出了一种飞行汽车,此飞行汽车由车身、机翼、尾翼、螺旋桨组成,当飞行汽车处于飞行模式时,机翼、尾翼、螺旋桨均从机身内部伸出,作为飞行模式时的动力系统;当飞行汽车处于地面模式时,机翼、尾翼、螺旋桨均收缩到机身内部,地面行驶的动力供给与机翼、尾翼、螺旋桨无关。
在专利“申请号:201621133509.4,申请公布日:2017.04.26,申请公布号:CN206124646U”中提出一种旋翼可收放的陆空两用飞行汽车,此飞行汽车由车体、发动机、旋翼模块、变总距模块、两个前轮、水平动力模块和控制模块组成,当飞行汽车处于飞行模式时,旋翼模块从车体内伸出展开,同时水平动力模块(主体为可折叠涵道风扇)展开伸出到车体外提供推力和反扭矩;当飞行汽车处于地面模式时,旋翼模块收放到车体内部,水平动力模块同时折叠到车体内作为汽车行驶的主动轮使用。此飞行汽车未对车体外形做优化,且陆空两用的可折叠水平动力单元结构相对复杂。
为满足陆空两用飞行器地面行驶及空中飞行的要求,现有设计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设计的缺陷,在提高陆空两用全电多旋翼载人飞行器巡航能力的同时,保留旋翼飞行器和汽车各自的优点,简化机臂变向机构,使地面和空中可采用同一套动力系统,最大程度上利用旋翼动力;在满足气动要求和舒适性的前提下,优化机身气动外形,简化结构,缩减体积;采用双开式布局,使系统易于维护;使地面空中可采用同一套操纵系统,避免操纵系统切换的繁杂;考虑运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设计了一套易于操作的安全保障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8745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