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微囊化技术制备食用菌多糖制剂的生产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711187037.X | 申请日: | 2017-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134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1 |
发明(设计)人: | 瞿亮;刘维明;王星丽;邱宏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百山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L33/125 | 分类号: | A23L33/125;A23P10/30 |
代理公司: | 杭州千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46 | 代理人: | 周希良 |
地址: | 32301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微囊化 技术 制备 食用菌 多糖 制剂 生产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微囊化技术制备食用菌多糖制剂的生产工艺。该制粒工艺将食用菌多糖包埋于壁材中,得到食用菌多糖制剂产品。本发明具有显著提高食用菌产品的稳定性,延长产品的储存周期,减少食品安全隐患,生产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产品尺寸均匀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品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利用微囊化技术制备食用菌多糖制剂的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近年来,国际上掀起了对功能食品,又称机能性食品的研究热潮,这类研究主要围绕药食同源类天然生物展开。食用菌中含有的萜类、多糖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降血压和胃粘膜保护等多种功效。例如,灰树花多糖具有显著的抗肿瘤、增强免疫力、保肝护肝的功效;猴头菇多糖具有保护胃黏膜,消除胃部不适,促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愈合等功效。利用食用菌中有效成分开发功能型食品和营养制剂产品,提高食用菌产品的附加值,拓展食用菌产品的市场,已越来越受国内外食用菌产业界的重视。
食用菌中具有多种不同性质的功能活性成分,如水溶性的多糖类物质和脂溶性的萜类物质。一方面,不同性质的活性成分在进行制剂尤其是固体制剂产品开发时存在一定的困难,不利于活性成分制剂产品的开发,特别是不同活性成分之间性质的差异决定了很难将不同性质的活性成分进行复配进而制成复方制剂产品,这就不利于开发多种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食用菌营养制剂产品。另一方面,食用菌中的很多活性成分如果不经过处理,易产生氧化、吸潮、挥发、变质等质量安全问题,如灰树花多糖、猴头菇多糖等容易吸潮变质,液态猴头菌素难以与固态成分混合保存等,严重影响活性成分的功效以及相关制剂产品的开发。目前主要通过外包装方式隔绝空气和水分,但是效果不显著且成本较高。例如,专利申请“CN201110381437.0一种猴头菇快速干燥方法”通过低频微博处理对猴头菇进行干燥处理,虽然能够实现猴头菇的快速干燥,但猴头菇中的有效活性成分容易流失;专利申请“201210379010.1一种基于食用菌的强化营养食品制备方法”采用真空低温低盐与真空渗透相结合的二段式强化营养食品的加工工艺,最大限度的减少对食用菌组织细胞结构破坏所造成的菇体自身活性成分的外渗流失,但工艺复杂,成本高。
微囊化制剂技术是一种将固态或液态成分包裹在天然或合成高分子材料中形成直径1-5000μm的微小囊状物中的制剂技术。根据活性成分和囊材的性质以及对微囊化释放性能、粒径、靶向性的不同要求,可采用物理化学法、物理机械法、化学法等方法,将活性成分微囊化,进一步制成散剂、片剂、颗粒剂、胶囊剂和注射剂等不同的剂型,从而研发出疗效更显著的制剂。目前,在微囊化制剂技术方面,美国在药品和营养制剂应用方面已经产业化,可有效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和和体内功效,使液体挥发成分固态化,便于制剂产品生产、贮存和使用。我国的微囊化制剂技术目前已有实验室基础,但大多不能实现产业化,而微囊化制剂技术应用于食用菌功能食品的研究,国内外未见报道。
因此采用微囊化技术,将食用菌多糖微囊化包埋于壁材中,从而达到隔绝空气和水分,避免食用菌中的活性成分被氧化、吸湿等,从而显著提高食用菌产品的稳定性,延长产品的储存周期,大大减少食用菌多糖制剂产品的安全隐患,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微囊化技术制备食用菌多糖制剂的生产工艺。本发明具有显著提高食用菌产品的稳定性,延长产品的储存周期,减少食品安全隐患,生产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产品尺寸均匀等优点。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利用微囊化技术制备食用菌多糖制剂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利用制粒工艺将食用菌多糖包埋于壁材中,得到食用菌多糖制剂产品。
进一步地,所述制粒工艺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将食用菌多糖提取物与壁材充分混合;
(2)在上述步骤得到的混合物中加入配置好的粘合剂用制粒机进行制粒;
(3)将制粒得到的颗粒用整粒机进行整粒,过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百山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百山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8703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信号采集及控制系统
- 下一篇:一种绿色安全的增产增质生猪复合饲料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