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含弹压杆式二次吸能模型车辆前碰撞吸能装置及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83820.9 | 申请日: | 2017-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7261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4 |
发明(设计)人: | 张功学;陈宁;王德雨;孟彦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R19/02 | 分类号: | B60R19/02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徐文权 |
地址: | 710021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含 弹压 二次 模型 车辆 碰撞 装置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内含弹压杆式二次吸能模型车辆前碰撞吸能装置,包括吸能壳体,吸能壳体中设置有第二弹压杆吸能装置,第二弹压杆吸能装置两端对称设置有第一弹压杆吸能装置;第一弹压杆吸能装置包括中空的顶杆,顶杆的一端和吸能壳体连接,吸能壳体上套设有第一弹簧,第一弹簧远离顶杆的一端设置有顶头,顶头端部设置有第一弹簧端块;第二弹簧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弹簧端块,定位杆穿过第二弹簧嵌套在中空的顶杆中。通过吸能壳体的刚性阻尼进行第一阶段的吸能,通过和吸能壳体两端连接的第一弹簧以及中间的第二弹簧受力,进行第二阶段的吸能,从而在碰撞时保护人身安全和车体零件,造价低廉,原理结构简单,对碰撞方向要求低,减振吸能效果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前碰撞吸能技术领域,具体为内含弹压杆式二次吸能模型车辆前碰撞吸能装置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汽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已经得到了普及,由于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交通安全也成为了人们的关注重点,在发生交通事故时,往往会造成人员的伤亡,为了减少碰撞对车内人员的伤害,在车内设置有碰撞吸能装置。
目前,对于车辆前碰撞吸能装置类型较少,通常车辆前碰撞吸能装置为钣金件,由于一些前纵梁结构复杂,因此对于钣金件的材料以及加工钣金件的要求较高,造价昂贵,并且,对于现有的吸能装置由于导向槽的位置设计不合理而导致该类装置碰撞吸能的能力差等情况出现,存在造价昂贵,原理结构复杂,对碰撞位置要求较高,吸能效果差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内含弹压杆式二次吸能模型车辆前碰撞吸能装置及其方法,结构简单,成本低,吸能效果好。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内含弹压杆式二次吸能模型车辆前碰撞吸能装置,包括吸能壳体,所述吸能壳体上设置有导向槽,吸能壳体中设置有第二弹压杆吸能装置,第二弹压杆吸能装置两端对称设置有第一弹压杆吸能装置;
所述第一弹压杆吸能装置包括中空的顶杆,顶杆的一端和吸能壳体连接,吸能壳体上套设有第一弹簧,第一弹簧远离顶杆的一端设置有顶头,顶头端部设置有第一弹簧端块;
所述第二弹压杆装置包括第二弹簧和定位杆,第二弹簧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弹簧端块,定位杆穿过第二弹簧嵌套在中空的顶杆中。
可选的,所述吸能壳体包括第二壳体,第二壳体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一壳体和第三壳体。
可选的,所述第一壳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第二壳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三连接板和第四连接板,第三壳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五连接板和第六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和第三连接板连接,第四连接板和第五连接板连接。
可选的,第一连接板和第六连接板上均设置有用于和第一弹压杆吸能装置连接的螺纹孔。
可选的,第一连接板和第六连接板的四角处均设置有阶梯孔。
可选的,所述第二弹簧的两端焊接有第二弹簧端块,第二弹簧中部粘结有定位块。
可选的,所述第一弹簧端块上设置有圆形凹槽,所述圆形凹槽用于安装的顶头。
可选的,所述顶杆通过支座脚和底板与吸能壳体连接,支座脚和顶杆连接,支座脚安装在底板上,底板和吸能壳体连接。
内含弹压杆式二次吸能模型车辆前碰撞吸能装置的吸能方法,包括:
车辆发生碰撞时,吸能壳体受力,吸能壳体的刚性阻尼进行第一阶段的吸能;
吸能壳体受力被压缩后,和吸能壳体两端连接的第一弹簧以及中间的第二弹簧受力,进行第二阶段的吸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科技大学,未经陕西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8382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分级溃缩的高效吸能装置
- 下一篇:一种二级吸能式车辆前纵吸能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