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含弹压杆式二次吸能模型车辆前碰撞吸能装置及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83820.9 | 申请日: | 2017-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7261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4 |
发明(设计)人: | 张功学;陈宁;王德雨;孟彦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R19/02 | 分类号: | B60R19/02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徐文权 |
地址: | 710021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含 弹压 二次 模型 车辆 碰撞 装置 及其 方法 | ||
1.内含弹压杆式二次吸能模型车辆前碰撞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吸能壳体,吸能壳体中设置有第二弹压杆吸能装置,第二弹压杆吸能装置两端对称设置有第一弹压杆吸能装置;
所述第一弹压杆吸能装置包括中空的顶杆(19),顶杆(19)的一端和吸能壳体连接,吸能壳体上套设有第一弹簧(20),第一弹簧(20)远离顶杆(19)的一端设置有顶头(17),顶头(17)端部设置有第一弹簧端块(16);
所述第二弹压杆装置包括第二弹簧(14)和定位杆(18),第二弹簧(14)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弹簧端块(15),定位杆(18)穿过第二弹簧(14)嵌套在中空的顶杆(19)中;
所述吸能壳体包括第二壳体(6),第二壳体(6)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一壳体(3)和第三壳体(9);
所述第一壳体(3)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板(1)和第二连接板(4),第二壳体(6)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三连接板(5)和第四连接板(7),第三壳体(9)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五连接板(8)和第六连接板(10),第二连接板(4)和第三连接板(5)连接,第四连接板(7)和第五连接板(8)连接;
所述第二壳体(6)的导向槽分布在第二壳体长度方向上1/5至4/5段,呈四等份等距离分布,第三壳体(9)的导向槽分布在第三壳体长度方向38/100、42/100和68/100的壳体位置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含弹压杆式二次吸能模型车辆前碰撞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连接板(1)和第六连接板(10)上均设置有用于和第一弹压杆吸能装置连接的螺纹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含弹压杆式二次吸能模型车辆前碰撞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连接板(1)和第六连接板(10)的四角处均设置有阶梯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含弹压杆式二次吸能模型车辆前碰撞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簧(14)的两端焊接有第二弹簧端块(15),第二弹簧(14)中部粘结有定位块(13)。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含弹压杆式二次吸能模型车辆前碰撞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簧端块(16)上设置有圆形凹槽,所述圆形凹槽用于安装的顶头(17)。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含弹压杆式二次吸能模型车辆前碰撞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杆(19)通过支座脚(12)和底板(11)与吸能壳体连接,支座脚(12)和顶杆(19)连接,支座脚(12)安装在底板(11)上,底板(11)和吸能壳体连接。
7.基于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内含弹压杆式二次吸能模型车辆前碰撞吸能装置的吸能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辆发生碰撞时,吸能壳体受力,吸能壳体的刚性阻尼进行第一阶段的吸能;
吸能壳体受力被压缩后,和吸能壳体两端连接的第一弹簧(20)以及中间的第二弹簧(14)受力,进行第二阶段的吸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科技大学,未经陕西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83820.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分级溃缩的高效吸能装置
- 下一篇:一种二级吸能式车辆前纵吸能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