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热轧板板形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181873.7 | 申请日: | 2017-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950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16 |
发明(设计)人: | 叶晓瑜;刘勇;熊雪刚;张开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B1/26 | 分类号: | B21B1/26;B21B45/02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51124 | 代理人: | 张小丽,梁鑫 |
地址: | 617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热轧 板板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热连轧板带生产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解决热轧板镰刀弯问题的技术。
背景技术
热轧带钢“镰刀弯”板形为影响板形质量的重大因素,也是一种常见的板形缺陷。热轧带钢在轧制和冷却过程中会产生内应力,而这些内应力在使用过程中进行释放,会出现“镰刀弯”。
各钢厂解决镰刀弯问题,大多是在轧制过程中进行过程控制。如一种精轧机出口“镰刀弯”板形调整的控制方法(CN201510287504.0)是使用由热金属平直度检测系统、精轧机液压控制系统组成的控制系统装置,对由精轧末机架(F7机架)2轧制后出来的带钢1的板型进行“镰刀弯”检测,保证精轧机出口带钢板形良好。热轧带钢粗轧机组镰刀弯和楔形自动控制方法(CN201010266910.6)通过将现场粗轧机两侧轧制力的实际值、辊缝的实际计算值和机架两侧的弹跳参数等等作为输入,经过精确的计算后,最终通过调节轧机单侧或两侧辊缝大小以实现对镰刀弯和楔形的纠正。一种消除钢板热轧过程镰刀弯缺陷的方法(CN201010523173.3)是基于稳定轧制的工作辊挠曲条件,针对钢板热轧过程的三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在成形轧程、展宽轧程、精轧轧程中分别设计轧制规程,以稳定轧制的工作辊挠曲作为约束条件,增大工作辊挠曲加强轧件对中,减轻甚至消除轧件的轧制中心线偏离问题,从而达到消除镰刀弯缺陷的目的。而在轧制后进行控制的,一种消除热轧高强钢板板型缺陷的方法(CN101670372),采用平整轧制+罩式退火+辊式矫直的工艺路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该工艺路线需要罩式退火设备,增加了设备投资,生产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热轧板镰刀弯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提高热轧板板形的方法。本发明通过采用将卷取后的钢坯放入缓冷坑堆垛缓冷的方式,通过降低热轧带钢的内应力的方法改善板形,有效地解决热轧板镰刀弯的缺陷。该方法具有工艺简单、适应性强、成本低的优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提高热轧板板形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卷取后的钢坯在60min以内放入缓冷坑缓冷。
优选的,上述提高热轧板板形的方法中,控制在缓冷坑的时间为72h以上。
进一步的,上述提高热轧板板形的方法中,控制在缓冷坑的时间为72~96h。
优选的,上述提高热轧板板形的方法中,控制放入缓冷坑的卷数为25卷以上。
本发明方法采用缓冷坑生产热轧钢卷,在用户使用时,镰刀弯小于2.0mm/10m,本发明方法大大降低了钢板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镰刀弯的机率。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高热轧板板形的方法,其生产流程包括以下步骤:连铸板坯加热→除磷→粗轧→飞剪切头尾→除磷→精轧→层流冷却→卷取→缓冷坑冷却,卷取后60min以内进缓冷坑进行缓冷,同时进坑卷数≥25卷,在坑时间≥72小时。所述卷数可根据缓冷坑的体积大小而定,体积大可多放一些,体积小可少放一些。所述缓冷坑由具有能够保温、传热慢、散热慢等性能的材质搭建而成。
实施例1
P590L高强度汽车大梁用热轧钢板,规格为10.0×1260mm(厚度×宽度),卷取温度为630℃,直接空冷,镰刀弯范围为3.8mm/10m~8.0mm/10m。
采用卷取后35分钟进坑,同时进坑卷数48卷,在坑时间82小时,镰刀弯范围为0.6mm/10m~1.8mm/10m。
实施例2
P700L高强度汽车大梁用热轧钢板,规格为8.0×1660mm(厚度×宽度),卷取温度为590℃,直接空冷,镰刀弯范围为5.2mm/10m~14.0mm/10m。
采用卷取后47分钟进坑,同时进坑卷数36卷,在坑时间96小时,镰刀弯范围为1.0mm/10m~2.0mm/10m。
实施例3
P600CX高强度汽车结构热轧钢板,规格为6.0×1300mm(厚度×宽度),卷取温度为610℃,直接空冷,镰刀弯范围为3.8mm/10m~6.2mm/10m。
采用卷取后57分钟进坑,同时进坑卷数42卷,在坑时间73小时,镰刀弯范围为0.3mm/10m~1.9mm/10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8187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煤气软管
- 下一篇:一种基于数字化道路信息的智能快递小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