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老化花生种子发芽率的浸种液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72677.3 | 申请日: | 2017-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5122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6 |
发明(设计)人: | 洪彦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N43/90 | 分类号: | A01N43/90;A01N43/38;A01N45/00;A01N43/12;A01N43/22;A01N27/00;A01P21/00;A01C1/00 |
代理公司: | 佛山帮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87 | 代理人: | 颜春艳 |
地址: | 51064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老化 花生 种子 发芽率 浸种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老化花生种子发芽率的浸种液,由如下重量浓度的组分组成:100‑300mg/L赤霉素GA3、0.1‑0.3mg/L芸薹素内酯、0.1‑0.3mg/乙烯L、0.1‑0.3mg/L细胞分裂素6‑BA、生长素IAA 0.2‑0.4mg/L、余量水。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提高老化花生种子发芽率的方法,包括:S1、预处理:晾晒老化花生种子;S2、配浸种液:赤霉素GA3100‑300mg/L、芸薹素内酯0.1‑0.3mg/L、乙烯0.1‑0.3mg/L、细胞分裂素6‑BA 0.1‑0.3mg/L和生长素IAA 0.2‑0.4mg/L;S3、浸种:将花生种子温水中浸泡半小时,然后放进浸种液中常温浸泡,随后取出播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种植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提高老化花生种子发芽率的浸种液及方法。
背景技术
花生(Arachis hypogaea L.)是世界四大油料作物之一,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与经济作物。我国花生总产量、消费量和出口量长期居世界首位,因此花生在我国农业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花生种子在常温贮存过程中容易老化,从而导致种子活力降低,发芽率下降。因此,提高花生种子发芽率,加快种子萌发,促进种子出苗成为保证花生高产稳产的关键环节。当前有关如何提高花生种子发芽率的研究较少,农民普遍采用温汤浸种法对花生种子进行催芽。其主要做法是将花生种子浸入50-55℃温水中6-12小时,使种子吸足水分,然后出水,用纱布包好,置盆钵内进行催芽。尽管温汤浸种法简便快捷,成本低,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包括种子发芽率低,出苗缓慢,出苗不整齐,大小苗现象严重。近期,有研究采用赤霉素溶液浸泡花生种子8小时后催芽,能提高发芽率5%-8%,但总体上对发芽率提高效果并不明显,特别是对于发芽率很低的老化花生种子,只提高5%-8%的发芽率意义并不大。因此,如何研制一种高萌芽率的老化花生种子处理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提高老化花生种子发芽率的浸种液及方法,其能明显增强老化花生种子的活力,提高发芽率,以及芽苗的鲜活质量。此外,本发明除了能明显提高老化花生种子的发芽率,对新鲜花生种子也能起到破除休眠,起到提高发芽率的效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提高老化花生种子发芽率的浸种液,由如下重量浓度的组分:
赤霉素GA3 100-300mg/L、芸薹素内酯0.1-0.3mg/L、乙烯0.1-0.3mg/L、细胞分裂素6-BA 0.1-0.3mg/L、生长素IAA 0.2-0.4mg/L、余量的水。
作为优选地,上述提高老化花生种子发芽率的浸种液,由如下重量浓度的组分组成:赤霉素GA3 200mg/L、芸薹素内酯0.2mg/L、乙烯0.1mg/L、细胞分裂素6-BA 0.1mg/L、生长素IAA 0.2mg/L、余量的水。
一种提高老化花生种子发芽率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预处理:将老化花生种子在阳光下摊开,晾晒2-3小时,中间翻动种子1-2次,尽量使每粒花生种子都得到阳光照射;
S2、配浸种液:向普通水溶液中按照重量配比添加以下成分:赤霉素GA3100-300mg/L、芸薹素内酯0.1-0.3mg/L、乙烯0.1-0.3mg/L、细胞分裂素6-BA 0.1-0.3mg/L和生长素IAA 0.2-0.4mg/L,混匀,待用;
S3、浸种:将晾晒的老化花生种子在50-55℃温水中浸泡半小时,然后捞出种子,接着放进浸种液中,常温浸泡1-2小时,随后取出播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未经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7267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