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依达拉奉注射液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71654.0 | 申请日: | 2017-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2312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9 |
发明(设计)人: | 明从梅;李玲玲;郑璐;姜锋;朱华荣;高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子江药业集团上海海尼药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9/08 | 分类号: | A61K9/08;A61K31/4152;A61K47/18;A61P9/10 |
代理公司: | 广州胜沃园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416 | 代理人: | 徐晶 |
地址: | 201318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依达拉奉 注射液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药物领域,具体讲,涉及一种依达拉奉注射液的制备方法。本发明的制备方法至少包括配液、灌封和灭菌的步骤,配液和灌封的过程均在氮气保护下进行。在配制过程中,先制备得到盐酸半胱氨酸溶液,然后将依达拉奉加入到盐酸半胱氨酸溶液中。本发明通过对依达拉奉注射液的制备方法的改进以及对条件的精确控制,不仅需要不改变依达拉奉注射液的原研处方,还能进一步提高依达拉奉注射液的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药物领域,具体讲,涉及一种依达拉奉注射液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cerebral stroke)即脑梗死,占全部卒中的70%~80%,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在我国,脑卒中已经成为全国城乡居民首要死亡原因,也是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残率、高病死率和高并发症发生率等特点,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存活的患者中,仅有10%左右能完全恢复正常功能,绝大多数患者均留有偏瘫、失语等后遗症,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严重的负担。
依达拉奉(Edaravone)化学名:3-甲基-1-苯基-2-吡唑啉-5-酮,结构式如下所示:
依达拉奉是一种脑保护剂(自由基清除剂),临床研究提示N-乙酰门冬氨酸(NAA)是特异性的存活神经细胞的标志,脑梗塞发病初期含量急剧减少。脑梗塞急性期患者给予依达拉奉,可抑制梗塞周围局部脑血流量的减少,使发病后第28天脑中NAA含量较甘油对照组明显升高。临床前研究提示,大鼠在缺血再灌注后静脉给予依达拉奉,可阻止脑水肿和脑梗塞的进展,并缓解所伴随的神经症状,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机理研究提示,依达拉奉可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从而抑制脑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从而具有较好的治疗脑卒中的疗效。并且,依达拉奉注射液还可用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的治疗。
申请号为201010216022.3的专利公开了一种依达拉奉注射液,注射液中将磷酸作为助溶剂,以期待于使用磷酸溶液提高依达拉奉的溶解性从而提高依达拉奉注射液的稳定性。然而,该专利的制剂中需要添加大量的磷酸,再通过碱性物质调节pH值,产生了大量磷酸盐副产物,其安全性与疗效均需进一步验证,并且依达拉奉注射液的稳定性仍有待提高。
申请号为201110086709.4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含依达拉奉化合物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通过先将依达拉奉溶于适量的乙醇中,并最终用盐酸将含有全部主药和辅料的溶液的pH值调节至3.7,以期待于提高依达拉奉注射液的稳定性。然而,该专利中仅公开了使用适量的乙醇溶解依达拉奉,并未对乙醇的用量进行控制,因此采用该专利方法制备得到的制剂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并不适宜临床应用。
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依达拉奉注射液的制备方法,不仅不改变依达拉奉注射液的原研处方,并且进一步提高依达拉奉注射液的稳定性。
为了完成本发明的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提出一种依达拉奉注射液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至少包括配液、灌封和灭菌的步骤,所述配液和所述灌封的过程均在氮气保护下进行,所述配液采用排氧注射用水进行配制;
所述配液包括浓配和稀配两个步骤,所述浓配至少包括以下步骤:
(1)在配制容器1加入90℃~100℃的排氧注射用水,降温至50℃~80℃后加入处方量的等渗剂;在配制容器2中将处方量的盐酸半胱氨酸用50℃~80℃的所述排氧注射用水溶解,得到盐酸半胱氨酸溶液,然后将处方量的依达拉奉加入到所述盐酸半胱氨酸溶液中,得到溶液I;
(2)将溶液I加入到所述配制容器1中,搅拌10min~60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子江药业集团上海海尼药业有限公司,未经扬子江药业集团上海海尼药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7165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