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碳点标记的荧光免疫吸附测定超痕量油胺枝接聚琥珀酰亚胺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150938.1 | 申请日: | 2017-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574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24 |
发明(设计)人: | 张明翠;李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3/53 | 分类号: | G01N33/53;G01N33/533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4107 | 代理人: | 尹婷婷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标记 荧光 免疫 吸附 测定 痕量 枝接 琥珀 亚胺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纳米材料的定量检测,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碳点标记的荧光免疫吸附测定超痕量油胺枝接聚琥珀酰亚胺的方法。
背景技术
据统计,全球每年约800万人死于癌症,接近1400万人面临癌症死亡的威胁。癌症也已经成为死亡的第一大原因,而且是很多人心中的“不治之症”。由于早期的癌症通常没有症状,发现肿瘤时往往已经是晚期,因此预防癌症的发生及其重要。目前临床中对于癌症的治疗主要采用化疗法,放射疗法,但目前的化疗药物水溶性差,不具有靶向性,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会杀死正常细胞,从而引起严重的毒副作用,阻碍了化疗药物的发展和应用,对患者身心造成极大地伤害。抗体药物载体系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部分易修饰抗癌药物的靶向性,但由于其载药数量少,即使到达肿瘤部位也不足以杀死肿瘤。因此,提高药物治疗效率,降低药物毒副作用、改善药物体内分布等已经成为生物医学领域一大挑战。
随着纳米技术的蓬勃发展,基于纳米材料的药物载体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们将目光投向了纳米药物载体。为了克服传统药物亲水性差、治疗效果不显著等缺点,研究者们已开发出多种类别的纳米药物载体,目前主要有金属有机框架类、无机非金属类、高分子聚合物类、磁流体和脂质体纳米材料作为药物载体。纳米载体粒径大小约10~500nm,可将药物分子包裹其中或吸附在其表面,通过靶向分子与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结合或磁靶向,在细胞摄取作用下进入细胞内,实现安全有效的靶向药物输送,因此在药物传递中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纳米药物载体具有如下优势:制备相对简单,易于对其进行多功能修饰;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一般不会引起强烈的机体免疫反应;粒径普遍很小,容易穿过人体的组织间隙而被细胞吸收,载药效率较高;可以较有效保护其所携带抗肿瘤药物,利于癌症的治疗。因此,功能化纳米材料在实现靶向性给药、缓释药物、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已成为近年来新型药物输送系统研究的热点。
纳米聚合物胶束是一种自组装纳米化胶体分散体,粒径通常小于100nm,具有疏水性内核与亲水性外壳。纳米胶束作为一种新型药物载体,其显著优点在于:利用胶束增溶作用可以提高难溶性抗肿瘤药物的溶解度及口服生物利用度,而且可使药物逃避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使其具有隐形性,目前已成功用于难溶性药物的传递,并展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依据构成载体材料相对分子质量的不同,纳米胶束可分为低分子胶束和高分子聚合物胶束。低分子胶束采用小分子的表面活性基团作载体材料,其增溶量、载药数量、种类及促进药物被机体利用的程度均有限;聚合物胶束采用两亲性的大分子作载体材料,因两亲性聚合物遇水后亲油部分通过疏水作用成为内核,亲水部分则环绕在外构成外壳,这样的核壳结构不仅使聚合物可以很好地分散于水,同时,由于相对分子质量较大,可以为难溶性药物提供较大的疏水微环境,因而,与低分子胶束相比,聚合物胶束的载药量及稳定性明显提高。
油胺枝接聚琥珀酰亚胺(PSIOAm)纳米材料作为高分子纳米纳米药物载体材料的重要成员之一,由于其制备简便、性质稳定、载药量种类和数量多、生物相容性好和表面易修饰,在生物医学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将靶向多肽RGD修饰到聚琥珀酰亚胺纳米材料上作为一种新型靶向药物载体,是一种更为理想的具有智能效果的纳米药物载体,为癌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手段,在解决人类重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有更大突破。例如,研究者已经开发出油胺枝接聚琥珀酰亚胺聚合物纳米胶束用来作为阿霉素、喜树碱等抗癌药物的输送载体,在一定的基础上提高了载药的效率和种类。
纳米生物技术是生物技术领域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但在充分安全、有效进入临床应用前,如何得到更可靠的纳米载体,更准确的靶向物质,更有效的治疗药物,更灵敏、操作性更方便的传感器,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包封率和释放时间、携带生物大分子的稳定性和完整性以及体内载体作用机制动态测试与分析方法等一系列问题仍待进一步研究解决。从现有研究结果来看,对于纳米材料应用于医学领域通常局限于考察其在体内的分布、降解、药物释放效率以及毒性研究等方面。由于纳米材料因其特殊的效应在人体内运送时,会受到血液中各种蛋白的缠绕形成一层蛋白冠,并且对纳米药物载体的靶向性有一定的影响,此外,不同的剂量可能对机体产生不同的功效或毒副作用。因此,纳米药物载体的剂量检测对于考察该材料是否可以应用于临床显得尤为重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师范大学,未经安徽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5093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