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缝钢管的缩径装置及其缩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49355.7 | 申请日: | 2017-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8818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4 |
发明(设计)人: | 叶志航;叶夏旋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金航钢管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C5/00 | 分类号: | B21C5/00 |
代理公司: | 衢州维创维邦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82 | 代理人: | 慈程麟 |
地址: | 324100 浙江省衢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管胚 缩径装置 无缝钢管 缩径 送料组件 送料 压头 加热 工艺自动化 红外传感器 物料收集槽 安全事故 工作效率 挤压组件 生产效率 依次设置 低能耗 高效率 对管 冷拔 砸伤 附带 搬运 断裂 生产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缝钢管的缩径装置,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从左往右依次设置有PLC控制器、挤压组件、送料组件和加热送料组件,整个缩径的工艺自动化进行,对加热后的管胚运用送料组件来送料,提高了缩径装置的生产效率,避免了在人工送料时发生附带高温的管胚砸伤操作人员的安全事故,同时通过设有的第一红外传感器对管胚进行感应,精准的确定管胚的压头缩径处具体的长度,避免了在之后的冷拔中管胚易发生断裂,浪费原材料和操作人员的生产时间;通过设置有物料收集槽对完成压头缩径的管胚进行收集集中搬运,提高了整体的工作效率不浪费生产时间,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针对无缝钢管进行高效率、低能耗的缩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钢管加工机械,具体涉及一种针对无缝钢管的缩径装置及其针对缩径装置的缩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世界无缝钢管生产工艺主要有热轧无缝钢管与冷拔无缝钢管,热轧无缝钢管生产效率高、能耗低,被广泛的采用,但其缺点是几何尺寸精度较差,而且采用热轧工艺生产小口径无缝钢管的生产工艺复杂、成本高,因此高精度小口径无缝钢管普遍采用冷拔工艺,欲获得尺寸更小和质量更好的无缝钢管,必须采用冷轧、冷拔或者两者联合的方法,即先对无缝钢管圆管胚的一端进行加热穿孔处理,进行加热穿孔处理后得到的管胚送入到缩径装置中进行打头缩径,下一步进行退火酸洗,表面涂油后再进行多次的冷拔,最后对管胚热处理后进行矫直,质检后即可得到无缝钢管的成品,在其中对无缝钢管管胚进行缩径处理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加工工艺。
在对无缝钢管的管胚进行冷拔前,需要对管坯的一端端部进行压头缩径处理便于冷拔时管胚的固定,现有的缩径装置一般采用液压机带动模具来对管胚进行压头缩径处理,将管胚送到模具中加工;由于对管胚进行压头缩径的端部具体长度要求过高,而操作人员在送料的过程中存在难以控制压头缩径处长短的问题,一旦压头缩径处的长度过长,会导致之后的冷拔中管胚易发生断裂,浪费原材料和操作人员的生产时间,制作成本也极大地提高,而压头缩径处过短会导致之后的冷拔过程中,不能完成冷拔的牵引;在完成对管胚的压头缩径处理后,需要等管胚冷却才能对其进行搬运,效率低浪费了生产时间。
在对管胚进行压头缩径时,由于后面的工序需要对管胚进行酸洗,压头缩径后的管胚会在压头缩径处出现空气残留现象,影响酸洗效果,导致酸洗不能正常进行,所以需要对管胚的打头封闭处进行冲孔,以减少残留的空气,现有的打头冲孔装置存在冲孔后金属碎屑处理不及时,从而导致金属碎屑被压缩在管胚压头缩径处,影响压头缩径处的光滑度和缩径的效果,且压缩后的金属碎屑与管胚的连接程度不高,在受到一定外力的情况下会发生剥落,影响后续无缝钢管成品的使用;由于现有的打头冲孔装置的冲头是采用固定连接的方式固定的,容易造成冲出来的孔边上出现裂缝,进一步导致打头封闭处易发生断裂的现象,从而整个加工过程做的都是无用功,浪费资源和加工时间。
目前的无缝钢管缩径装置需要人工依次将穿孔后的管胚送入到缩径装置中进行缩径,然而在进行缩径时,管胚的一端加热处理过,导致管胚自身的温度过高,人工送料的难道较大,且操作人员实时操作管胚的加入不能停歇,一来由于管胚的重量较重,对操作人员的负担比较大,二来人工送料速度慢,导致整个缩径速度较慢生产效率低,且容易在人工送料时发生附带高温的管胚砸伤操作人员的安全事故。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针对无缝钢管进行高效率、低能耗的缩径装置及其缩径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金航钢管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金航钢管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4935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