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灵敏度检测稀有突变的超阻滞荧光定量PCR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36473.4 | 申请日: | 2017-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4853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8 |
发明(设计)人: | 饶品彬;石立立;张佩琢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吉玛基因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吉玛制药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Q1/6827 | 分类号: | C12Q1/6827;C12N15/11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关畅;何叶喧 |
地址: | 215123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灵敏度 检测 稀有 突变 阻滞 荧光 定量 pcr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灵敏度检测稀有突变的超阻滞荧光定量PCR方法。本发明采用了特异性引物和探针技术,可以实现血液样本基因点突变的快速检测。本发明的优势包括:(1)在常规ARMS引物的基础上增加了LNA修饰或者在3’末二位‑末三位额外引入错配碱基,既不影响突变检测灵敏度,又保证了突变特异性引物检测单碱基突变的特异性;(2)引入与野生型完全互补的修饰阻滞探针,兼顾突变型扩增效率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野生型背景干扰;(3)在引入高特异性修饰阻滞探针的基础上,ARMS引物可以同时检测同一个位点的不同碱基突变形式,从而实现同一个基因多个位点只用几个体系实现兼并检测;(4)灵敏度高;(5)检测速度快。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临床诊断分子生物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灵敏度检测稀有突变的超阻滞荧光定量PCR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肿瘤发生过程的不断深入,目前认为癌症发生和基因突变有关,导致肿瘤细胞失控性增殖,因此可以根据基因突变情况来进行肿瘤筛查,再进行肿瘤易感基因检测,如果发现明确的异常,可以起到有针对性的提示作用。化疗是目前临床上治疗恶性肿瘤的最重要手段之一,但是,随着其在临床上的广泛运用,耐药问题日益突出,肿瘤细胞常常会对化疗药物产生耐药而导致患者对治疗不再敏感,最终导致化疗失败甚至疾病复发,其中EGFR基因T790M突变占临床耐药NSCLC患者的60%以上,而K-ras基因状态与结直肠癌(CRC)治疗密切相关,携带野生型K-ras基因的mCRC患者从EGFR抑制剂的治疗中获益更大,而K-ras基因突变的mCRC患者无法从EGFR抑制剂联合化疗方案中获益。
传统肿瘤检测样本获取,一般需要通过手术或穿刺原位,对病人产生创伤、无法进行动态监测等局限性,而新型“液体活检”从血浆为代表的体液样本获得游离核酸或细胞,进而应用于肿瘤早期诊断、靶向药物的选择以及动态疗效监测等,但由于肿瘤细胞或核酸在外周血中的含量相当低,因此血浆分子检测对检测技术的灵敏度要求较之组织更高。
目前基因突变检测的方法很多,包括如DNA直接测序、焦磷酸测序(Pyrosequencing)、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HDPLC)、高分辨率溶解曲线技术(HRM)、限制小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RFLP)、ARMS-PCR等。其中DNA直接测序为突变检测的金标准,但该方法存在以下缺点:检测的敏感性不够高,如果突变基因的含量占基因组DNA总量的10%以下时,则用直接测序法检测不到突变样本的存在;且操作过程复杂,检测时间较长,对操作人员要求高;非闭管操作,涉及到PCR扩增后的操作,因此易被污染,假阴性率较高,造成结果的不理想;测序结果的判读主观性强;一次实验检测的样本量有限,最多只能8-24例。因此直接测序法难以在临床普遍开展。ARMS-PCR方法能够达到1%的灵敏度,对于肿瘤组织样本能够满足检测需求,但是对于取样方便的血液样本,如血浆或者血液中的循环肿瘤细胞,肿瘤DNA含量往往低于1%,ARMS-PCR方法不足以对血液进行检测,局限了临床医生对靶向药物疗效的判断。此外,在临床用药过程中产生的耐药性突变,以前的方法由于灵敏度不够也无法进行检测。因此,从这些低含量样本中检测突变的基因,需要找一种灵敏性高、特异性强、简便易行、结果判定简单的突变检测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灵敏度检测稀有突变的超阻滞荧光定量PCR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检测核酸中的特异位点的引物探针组合,为如下(a1)或(a2):
(a1)由通用上游引物、通用下游引物、通检探针、特异扩增上游引物和阻滞探针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吉玛基因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吉玛制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吉玛基因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吉玛制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3647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