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U型活塞往复发动机在审
申请号: | 201711125824.1 | 申请日: | 2017-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896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4 |
发明(设计)人: | 肖光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肖光宇 |
主分类号: | F02B75/32 | 分类号: | F02B75/3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3200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活塞 往复 发动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内燃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结构新型的活塞往复发动机。
背景技术
现有活塞往复发动机,其机体结构有多种类型,通常使用的有L型或V型发动机,此外,还有少量的M型、星型、以及H型等发动机。
M型和星型发动机,结构复杂、制造和维护困难多,价格昂贵,其最大的优点是结构紧凑、单机缸数多、功率大、机身长度短、便于布置;但由于增压技术的成熟和应用,同样也可使单机功率达不增压时功率的3至4倍,因此,M型和星型发动机的前途并不乐观;H型发动机只有在需要降低发动机重心的设备上应用,其用量也极为有限。
L型发动机,用途广、用量大,缸体及连杆结构简单、价格低、热效率高、运转平稳、低速扭距大、制造和维护方便,最大的缺点是增加发动机缸数时机身长,导致在设备上难以布置;V型发动机克服了L型发动机的缺点,但结构复杂、制造和维护困难、价格昂贵、平稳性差,尤其是V10型发动机,需投入大量精力和经费克服其平稳性差的缺陷。
以上所述现有发动机所共有的缺陷和不足之处是:①不能实现停缸技术;所谓停缸技术,即发动机启动或低工况时只用部分发动缸工作,其他发动缸处于静止不运动的状态,或个别发动缸发生故障不能运转时,将其停止处于静止状态,而其他发动缸照常工件。②发动机的标定转速单一,一台发动机只能输出一个标定转速,局限了发动机在标定转速要求不同的设备上应用,因而局限了单个发动机的应用范围。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活塞往复发动机的缺陷和不足之处,发挥L型发动机和V型发动机的优点,特发明一种结构新型的活塞往复发动机。
本发明采用L型发动机相同的两缸,类似V型发动机左右两缸并联为一排,但并联两缸的四边垂直平行,由曲轴部分联接为一整体,形成U字形状,发动机由多排U型双缸构成,根据V型发动机的命名,将本发明发动机简称为“U型”发动机。
由于本发明U型发动机的停缸技术(如前第[0005]段①所述)内容较多且复杂,本申请中暂不作阐述,待另申请专题说明。本申请仅就其他主要技术特征作出说明。
一种U型活塞往复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用L型发动机相同两缸四边垂直平行,左右并联为一排形成U形双缸,此双缸类似V型发动机以V型并联为一排的双缸,并由所述多排U形双缸构成整体发动机。
发动机的功率输出系统,由左曲轴(1)、右曲轴(3)、功率及转速输出轴【下简称“输出轴”】(2)、左曲轴齿轮(4)、右曲轴齿轮(6)、输出轴齿轮(5)构成。
输出轴(2)设置在左右曲轴(1、3)中心连线中间的垂线上,位于两曲轴中心连线的上面或下面,也可以位于中心连线上。
输出轴可用一整根圆柱形直轴贯穿发动机的前后,也可以分段只在发动机前后两排缸上装配输出轴(2)。
左右曲轴(1、3)中心距输出轴(2)中心的距离相等,两曲轴同步转动,故两曲轴标定转速相同,但转动方向相反。
左右曲轴齿轮(4、6)分度圆的直径相同,同为主动齿轮且分别与输出轴齿轮(5)啮合形成齿轮组。
所述齿轮组中,两曲轴标定转速时其齿轮的转速称作曲轴齿轮的标定转速,此转速为某一定值,等同于现有活塞往复发动机曲轴向外界输出的标定转速。
曲轴齿轮标定转速时的输出轴齿轮(5)的转速,为输出轴齿轮(5)的标定转速,此转速即是输出轴(2)的标定转速,也即本发明U型发动机向外界输出的标定转速;只前后两排缸分别装有输出轴的发动机,其前后分别装有彼此对应相同的齿轮组。
曲轴齿轮分度圆直径与输出轴齿轮分度圆直径之比:设曲轴齿轮分度圆直径为D1,标定转速为h1,输出轴齿轮分度圆直径为D2,其标定转速为h2;h1和h2为已知的设计要求作出的数值。根据公式D1∶D2=h2∶h1,可以得出D1∶D2的比值;如h2∶h1=1∶3,则D1∶D2=1∶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肖光宇,未经肖光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2582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常用剪纸纹样生成器
- 下一篇:电动盘车装置及其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