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联吡啶类生物碱、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23022.7 | 申请日: | 2017-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8469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9 |
发明(设计)人: | 朱伟明;梅显贵;付鹏;王乂;刘培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H17/02 | 分类号: | C07H17/02;C07H1/06;C07D213/68;C07D213/69;C07D213/79;C07D213/803;A61K31/706;A61K31/444;A61P35/00;A61P35/02;C12P19/60;C12P17/16;C12R1/01 |
代理公司: | 北京坦路来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652 | 代理人: | 汪送来 |
地址: | 2661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吡啶 生物碱 制备 方法 用途 | ||
联吡啶类生物碱、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所述联吡啶类生物碱结构如式I所示。所述联吡啶类生物碱具有肿瘤细胞增殖抑制活性,可作为肿瘤细胞增殖抑制剂或用于抗肿瘤药物开发。 式I。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联吡啶类生物碱、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背景技术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指出,在2012年全国居民慢性病死亡率为533/1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86.6%。心脑血管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为主要死因,占总死亡的79.4%,其中癌症死亡率为144.3/10万(前五位分别是肺癌、肝癌、胃癌、食道癌、结直肠癌)。而2016年发表于CA:A Cancer_Journal_for_Clinicians一篇报告指出,在中国,癌症已成为诸多疾病死因之首,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攀升,2015年中国预计有429.2万例新发肿瘤病例和281.4万例死亡病例,全球几乎22%的新发癌症病例和27%的癌症死亡病例在中国。癌症已成为非常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中国人口基数众多也使得国人的数据对全球癌症防控具有重要意义(Chen W,Zheng R,Baade PD,et al.Cancerstatistics in China,2015.Ca-Cancer.J.Clin.2016,66:115–132.doi:10.3322/caac.21338)。2011年,Science特刊“向癌宣战四十年Cancer Crusade at 40”指出,癌症在今天仍然是威胁人类的主要疾病,从1971年到现在,美国癌症死亡率的依然维持较高水平,许多类型的癌症如前列腺癌等依旧不可治愈(Kiberstis P,Marshall E.Cancer crusadeat 40.Celebrating an anniversary.Introduction.Science 2011,331:1539)。
随着科学技术和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人类探索出多种治疗肿瘤的方法,主要分为手术、化疗、放疗、中医药介入多学科综合治疗等(闫胜祥,苑华萍.试论肿瘤治疗方法.中国医师杂志.2002(增刊),55)。其中,化疗是治疗癌症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化疗是利用化学药物杀死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繁殖和促进肿瘤细胞的分化的一种治疗方式,但由于化疗选择性差,化疗药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正常细胞和免疫细胞也被大量杀死,副作用和毒害作用极大。化疗可引起肝肾功能受损,胃肠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下降,脱发,恶心呕吐等不良后果。几乎所有的化疗药物均可引起肝功能损害,轻者可出现肝功能异常,患者可出现肝区不适,甚者可导致中毒性肝炎;有些化疗药大剂量可引起肾功能损害而出现腰痛、肾区不适等。如何能发现一种药物,在有效杀死患者体内的特定肿瘤时不会伤及维持生命的正常细胞,将会大大提高化疗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人致力于开发具有抗肿瘤用途的联吡啶类生物碱。本发明人发现,联吡啶类生物碱在治疗肿瘤方面有着重要的前景。
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式I化合物、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前药,
其中:
R1选自:-CH=N-O-R4,-COR5,-CH2OR6,-CN,-NH2;
R4和R6各自独立地选自:-H,烷基,烷酰基;
R5选自:-H,-OH,-NH2,烷氧基;
R2选自:-H,烷基,糖基;
R3选自:-H,-OH,-NH2,烷氧基;
X选自:-H,卤素,-NO2,-SO2R7,-CO R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大学,未经中国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2302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