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箱式构架气密性实验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120168.6 | 申请日: | 2017-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605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30 |
发明(设计)人: | 梁姝博;杨德惠;董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3/26 | 分类号: | G01M3/26 |
代理公司: | 长春菁华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22210 | 代理人: | 南小平 |
地址: | 130062 ***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箱式 构架 气密性 实验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轨道车辆转向架气密性实验装置及方法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箱式构架气密性实验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某种轨道客车的转向架构架上所包括的侧梁、纵梁和横梁均为由上盖板、下盖板、两块侧壁板、两块端板和多块筋板拼接组成而成的且彼此独立的箱式结构。此类侧梁箱式结构、纵梁箱式结构和横梁箱式结构的简化模型箱体1如图1至图2所示,该简化模型箱体1由上盖板1-1、下盖板1-3两块侧壁板、两块端板共同合为形成一个矩形六面箱体,简化模型箱体1的中部设有带孔工艺1-2-1的筋板1-2,其将简化模型箱体1的内部分割为前、后两个彼此独立型腔。其中,位于上盖板1-1上设有两个上盖板螺纹孔1-1-1和一个临近筋板1-2的光孔1-1-2。下盖板1-3上则仅设有两个下盖板螺纹孔1-3-1。两个下盖板螺纹孔1-3-1位于筋板1-2的两侧,两个上盖板螺纹孔1-1-1也位于筋板1-2的两侧。
另一方面,随着出口国外的轨道车辆质量等级的提高,现需要对前述的简化模型箱体1类箱型焊件进行气密性测试。而现有的列车制造领域并没有对应的试验装置及方法,尤其是,对邻近筋板1-2的光孔进行密封的问题,一直无法得到有效地解决。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列车制造领域并没有针对类箱型焊件进行气密性测试的试验装置及方法,尤其是,对邻近筋板的光孔无法有效密封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箱式构架气密性实验装置及方法。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箱式构架气密性实验装置,其包括两个三通球阀螺堵装置、常规球阀螺堵装置、光孔密封装置、液压表、常规螺堵、常压自来水供水系统和高压泵供水系统,三通球阀螺堵装置包括带有中心通孔的三通阀用螺堵和三通球阀,带有三通阀用螺堵的中心通孔与三通球阀的竖直管下端连通;常规球阀螺堵装置包括带有中心通孔的常规球阀螺堵和直通常规球阀,其二者连通;所述光孔密封装置包括字母J形的工艺孔挂钩、多个密封圈和不带孔的挂钩螺堵,工艺孔挂钩的上端垂直固连于不带孔的挂钩螺堵的底面中心,不带孔的挂钩螺堵的螺纹段上增设有多个环绕其圆周的密封圈环槽,每一个密封圈均同轴嵌套在挂钩螺堵的螺纹段下端的一个对应的密封圈环槽内;液压表与一个三通球阀螺堵装置的竖直管顶端连通,其二者共同形成一个压力表三通阀机构。
箱式构架气密性实验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用生料带缠绕不带孔的挂钩螺堵,并将每一个密封圈均嵌入和固定在挂钩螺堵下端的一个对应的密封圈环槽中;
步骤二:将光孔密封装置的工艺孔挂钩插入光孔内,并使工艺孔挂钩的钩头部分钩在筋板的工艺孔内侧壁上;
步骤三:调整光孔密封装置与光孔的相对高度,使密封圈位于简化模型箱体的型腔内部,并紧贴光孔的下端口和内壁;
步骤四:将压力表三通阀机构中的带有中心通孔的三通阀用螺堵通过生料带与一个对应的上盖板螺纹孔螺纹密封连接;
步骤五:将另一个独立的三通球阀螺堵装置中的带有三通阀用螺堵通过生料带与另一个对应的上盖板螺纹孔螺纹密封连接,并将该独立的三通球阀螺堵装置上的三通端口A与常压自来水供水系统通过管路连接;并将三通端口B与高压泵供水系统分别通过管路连接;
步骤六:将常规球阀螺堵装置中的直通常规球阀通过生料带与一个对应的下盖板螺纹孔螺纹密封连接,并将一个下盖板螺纹孔通过生料带与常规螺堵螺纹密封连接;
步骤七:将压力表三通阀机构中的三通球阀端口C切换为打开状态,并将与液压表连通的端口置为常闭状态;并将独立的三通球阀螺堵装置上的三通端口A置为常开状态,且将三通端口B置为常闭状态;
步骤八:通过常压自来水供水系统经步骤五所述三通端口A向简化模型箱体内持续注水,直至水流注满简化模型箱体的前、后两个彼此独立型腔并从步骤七所述的端口C溢流时,停止常压自来水供水系统的注水操作,并通过压力表三通阀机构中的三通球阀将端口C重新置为常闭状态,再将与液压表连通的端口置为常开状态,且将独立的三通球阀螺堵装置上的三通端口A置为常闭状态,且将三通端口B置为常开状态,并将简化模型箱体完全密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2016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