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包埋率小粒径南极磷虾油纳米粒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96709.6 | 申请日: | 2017-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7425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7 |
发明(设计)人: | 宋亮;周大勇;张建润;张晶;栗冰莹;王枭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23L33/115 | 分类号: | A23L33/115;A23L5/00;A23P10/30 |
代理公司: | 大连格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1238 | 代理人: | 刘琦 |
地址: | 11603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包埋 粒径 南极 磷虾 纳米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包埋率小粒径南极磷虾油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具体技术方案为:以酪蛋白酸钠、阿拉伯胶及吐温‑20的混合作为稳定剂,加入磷酸盐缓冲液溶解,即得水相;将南极磷虾油溶解在二氯甲烷与丙酮的混合溶剂中得到油相;将油相倒入水相中,得到粗纳米乳液;将粗纳米乳液匀浆、高压均质,最后在真空状态下除去乳液中的有机溶剂,即得纳米乳;将得到的纳米乳进行真空干燥,即得高包埋率小粒径南极磷虾油纳米粒。本发明通过调控乳化液高压均质过程的循环压力,提高了南极磷虾油纳米粒的形态均一性及包埋率,降低了纳米粒的粒径尺寸。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南极磷虾油纳米粒的制备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制备高均一性及包埋率、低纳米粒粒径的南极磷虾油纳米粒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南极磷虾是地球上数量最大的单种生物资源,储量巨大。南极磷虾油主要由甘油酯、磷脂、游离脂肪酸、甾醇及虾青素组成。南极磷虾油富含磷脂型Omega-3多不饱和脂肪酸和虾青素的特性赋予其多种生物活性,但是磷脂型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稳定性要显著低于甘油酯和甾醇等中性油脂;游离脂肪酸具有促氧化效应,能够降低其他共存脂质成分的氧化稳定性,加速油脂的劣化;而且磷脂遇水膨胀,导致溶解度差,影响其在食品中的应用。
近年来,纳米粒技术引起关注。与普通微胶囊相比,纳米粒除了可改善被包埋物的稳定性、溶解性和分散度等理化特性外,还在增加被包埋物的吸收、控制被包埋物的释放等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目前,制备纳米粒的方法有多种,如:高压均质法,微乳法,纳米沉淀法,乳化溶剂蒸发法等。高压均质法是目前最常用的制备纳米粒的方法,其分为热乳均法和冷乳均法,在制备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需要将芯材与表面活性剂在高温情况下加热使其形成熔融状态,从而在制备过程中会对对芯材中含有的热敏性物质如虾青素,不饱和脂肪酸等产生影响,使其含量降低。同样,微乳法在制备的过程中需要将物质加热,从而降低热敏性物质的含量。虽然纳米沉淀法作为纳米粒制备方法在制备过程中不会产生高温,但在制备过程中产生沉淀,产生的沉淀不能经过高压均质,导致纳米粒的粒径和均一性不能得到改善,并且在现实生产中使用较少。而对于乳化溶剂蒸发法,则是将与水互溶的溶剂作为水相,而与水不互溶的有机溶剂作为油相,水相与油相接触时会形成纳米级乳滴,接着固化,分离得到纳米粒;因其在制备的过程中不会产生高温,得以使热敏性物质可以更好的保留,故可应用于南极磷虾油纳米粒的制备,可使虾油中的虾青素及多不饱和脂肪酸等热敏性物质更好地保存。
通过前期调研发现,前人在制备纳米粒过程中,将油相与水相初步混合得到粗乳剂后,直接在某一压力下进行高压均质得到纳米乳液,导致制备得到的纳米粒存在粒径不均一、包埋率低、粒径较大等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包埋率小粒径南极磷虾油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包括水相的制备、油相的制备、乳化液的高压均质和纳米粒干燥等四个步骤,具体技术方案为:
S1、制备水相:按下列组成及重量百分比将原料混合,制备水相:
以酪蛋白酸钠、阿拉伯胶及吐温-20的混合作为稳定剂,所述稳定剂占水相总质量的1~3%,其中,酪蛋白酸钠占所述稳定剂总质量的60~70%,阿拉伯胶占所述稳定剂总质量的5~10%,吐温-20占所述稳定剂总质量的20~25%;
将所述稳定剂溶解在pH=7的磷酸盐缓冲液,在20~70℃搅拌0.5~2h,即得水相;优选搅拌温度为40℃~60℃,搅拌时间为0.5~1h;
优选方式下,所述稳定剂占所述水相总质量的2~3%,酪蛋白酸钠与阿拉伯胶作为南极磷虾油纳米粒的壁材,吐温-20作为乳化剂;在制备水相时,酪蛋白酸钠与阿拉伯胶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升高,但阿拉伯胶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黏度下降,本发明采用一定的控温步骤,保证水相的黏度,控制成膜情况;
制备油相:将南极磷虾油溶解在二氯甲烷与丙酮的混合溶剂中,所述二氯甲烷与丙酮的体积比为1:(1~5),南极磷虾油占有机溶剂的5~10(g/100m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工业大学,未经大连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9670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