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RFID技术的智能身份信息采集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89490.7 | 申请日: | 2017-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4214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8 |
发明(设计)人: | 胥昕;苏良勇;王露;陈昆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西南集成电路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17/00 | 分类号: | G06K17/00;G06F21/31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前沿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1 | 代理人: | 郭云 |
地址: | 401332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rfid 技术 智能 身份 信息 采集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RFID技术的智能身份信息采集方法及系统;基于RFID技术的智能身份信息采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建立若干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包括RFID读写器、超级终端、MCU模组、分布式数据库芯片和图像采集模块;并将子系统以总线方式通过交换机与主机系统连接;图像采集模块采集用户的生理图像信息,并将用户的生理图像信息按像素图序列数据流的形式发送到MCU模组和通过TCP/IP协议抄送至主机系统;MCU模组对用户的生理图像信息进行第一卷积特征提取和滤波计算,得出第一图像简单特征向量矩阵;主机系统对用户的生理图像信息进行第二卷积特征提取和滤波计算,得出第二图像特征向量矩阵;本发明可广泛应用于各类工矿企业、学校、机关等领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RFID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基于RFID技术的智能身份信息采集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以下简称ERP)的需要,建立完备的人员身份信息库已然成为关乎企业信息化发展、信息安全防护、技术生产资源调度等领域的关键因素;人员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因素即对人员身份完成准确识别与认证,通过完成对人员信息的采集、提取、验证、存储等一系列信息获取流程,实现人员信息的新增、删除、修改、更新等维护操作,实现追踪、审计等安全性操作功能,同时为ERP提供准确的人力信息资源采集,达到人员信息的集成、管理与控制的目的。
传统身份识别方法在技术层面主要分两个方式实现:即口令方式与标记方式。
使用口令式的身份识别系统的工作流程为:用户在系统本地数据库中需预先留存已加密的个人信息口令,在进行身份信息识别前,系统会要求被识别人员输入留存于数据库系统中的明文信息如用户名,然后根据输入的明文信息查找是否存在与之匹配的身份口令,如果存在则启动验证流程,否之启动信息录入子流程,在明文信息得到确认之后提示用户输入相应口令,该口令经过不可逆加密算法得出明文信息想对应的密文,通过验证密文与数据库中存储的密文是否一致判断身份识别是否通过(通过则提供相应权限,否则拒绝访问)实现最终的用户身份验证,口令式身份识别技术几十年来一直用于提供所属权和准安全的认证来对服务器提供一定程度的保护,该方法依然因陈本低廉、实现简单成为目前应用最广的一种身份识别技术。
标记式身份识别技术验证流程与口令式类似,不同之处在于标记为某种个人持有物,它的作用类似于钥匙,用于启动电子设备,标记上记录着用于机器识别的个人信息,身份识别系统通过扫描电子设备上的个人信息资料与留存于数据库中的个人信息资料进行比对验证实现身份信息的验证功能。
现有射频识别(RFID)技术即为标记式身份识别技术的一种,首先,系统初始化RFID阅读器,设置定时读取RFID号,并打开读取中断事件;然后,当有电子标签被激活时,执行验证RFID号中断服务程序,成功则通过身份验证,失败则拒绝访问。
虽然口令式身份认证机制因其实现简单、使用方便的特性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该技术存在较为严重的安全隐患:首先,口令泄露是该认证系统面临的最大威胁,用户口令通常是一组常用字符串,长度有限,为了方便记忆一般会选择有规律或有意义的字符串作口令;如果口令传输方式为明文传输的静态口令,存在的安全隐患则会更加严重,通常通过网络窃听、截取/重放技术、字典攻击、穷举攻击、伪造服务攻击(常见的如ARP攻击)等方式通过窃取用户口令,从而使该种认证识别系统难以发挥其期望的功能;目前,单一的口令式身份验证系统正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以现有的射频识别技术为代表的简单标记式身份识别系统虽然在方面身份信息泄露方面较口令式系统有了明显的改进(身份表示存储在介质上而非简单的用户口令),但其因验证流程过于简单、领域技术过于单一等因素导致该种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存在验证规则死板、验证途径单一的弊端,无法满足系统智能化的要求;验证过程不能规避如授权侵犯等内部威胁造成的授权失当操作,导致意想不到的巨大损失。其过于固定不变的数据库分布架构也不利于大规模、多队列的信息验证作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西南集成电路设计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重庆西南集成电路设计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8949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资源配置方法、装置及设备
- 下一篇:一种物联网智能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