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缆机械效应的有限元分析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082841.1 | 申请日: | 2017-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085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1 |
发明(设计)人: | 胡桂荣;陈文;胡必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盐城供电公司;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国家电网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7/50 | 分类号: | G06F17/50 |
代理公司: | 苏州市港澄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04 | 代理人: | 马丽丽 |
地址: | 224005 江苏省盐城市解放***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缆机械 电缆 求解空间 微小单元 自变量 函数表达式 热机械特性 表征函数 带电测量 单个单元 电缆材料 函数模拟 模拟环境 数学模型 物理模型 效应计算 分析 离散化 热特性 通用的 应变量 运行时 求解 推导 内热 试探 相加 合成 检测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缆机械效应的有限元分析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确定电缆机械效应的物理模型;2)、建立通用的数学模型;3)、将求解函数离散化,将该函数的求解空间划分为一个个的微小单元;4)、使用一个经过证明的试探函数模拟自变量,并在单个单元中将应变量的函数表达式表述出来;5)、将所述微小单元的表征函数合成相加,得到整个求解空间里的应变量值。由于电缆运行时不能带电测量,且外界模拟环境与电缆内热形成的热的梯度不一样,电缆热机械特性参数不易通过检测得到,只能通过电缆材料热特性进行推导和计算,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用于电缆机械效应计算的有限元分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缆监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缆机械效应的有限元分析方法。
背景技术
电缆受热机械效应的作用后会发生位移,这种位移如果得不到合理的释放,将引起电缆起拱、弯曲等现象。情况严重时,电缆局部部位的弯曲会超过允许的最大弯曲半径。如果长期运行,电缆金属护套会被损坏,威胁电缆的安全运行与使用寿命。对于导体截面较大、电压等级较高的电缆,由于负荷电流的变化较大,产生的温度变化较大,由此产生的热机械效应也较大(有时会十分巨大)。单凭以上所述摩擦力已经不能阻止这些热机械效应,为了将这些热机械效应释放掉,最好的办法是在电缆敷设中采取一定的措施:如直埋敷设时,在接头处采用部分波浪形布置;排管敷设电缆时,在每座工作井内两端设置伸缩弧方式;隧道敷设时,全线采用蛇形敷设方式。为了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电缆隧道内的有限空间资源,选取电缆支架形式、线路排列与固定方式、交叉互联箱安装位置等优化设计方案均与电缆线路热膨胀密切相关。基于积累的实际运行经验和国家相关标准,电缆隧道内采用蛇形敷设电缆线路能够有效地吸收因负荷变化而产生的电缆线路长度的热胀冷缩变化量,消除机械应力。但是,蛇形敷设的弧幅和蛇形长度需占据隧道内的宝贵空间,甚至挤占检修、巡视通道。一些敷设电缆线路回路数较多的隧道,不得不增加隧道几何尺寸以满足蛇形敷设、检修维护和巡视通道的需要,极大地增加了电缆线路工程造价。
电缆线路热膨胀分析和计算是优化长距离大截面超高压电缆线路蛇形敷设几何尺寸的重要理论依据。合理选取蛇形敷设的弧幅和蛇形长度,一方面能够为电缆支架数量和电缆隧道几何尺寸优化设计过程提供基础数据;另一方面,为在进行隧道内敷设电缆线路回路数量、线路和导体排列方式以及电缆线路固定方式等设计时,提供理论依据,大大降低电缆隧道和电缆线路工程造价。
发明内容
电缆热机械特性参数不易通过检测得到,主要原因是:电缆运行时,不能带电测量;外界模拟环境与电缆内热形成的热的梯度不一样。目前,只能通过电缆材料热特性进行推导和计算。对此,本发明提出一种用于电缆机械效应计算的有限元分析方法。
本发明具体为一种电缆机械效应的有限元分析方法,所述电缆机械效应的有限元分析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确定电缆机械效应的物理模型;
步骤(2):根据步骤(1)中的电缆机械效应物理模型建立通用的数学模型;
步骤(3):将求解函数离散化,将该函数的求解空间划分为一个个的微小单元;
步骤(4):使用一个经过证明的试探函数模拟自变量,并在单个单元中将应变量的函数表达式表述出来;
步骤(5):将所述微小单元的表征函数合成相加,得到整个求解空间里的应变量值。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1)中电缆机械效应的物理模型具体为表示应力和应变关系的物理方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盐城供电公司;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国家电网公司,未经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盐城供电公司;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国家电网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8284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