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铜铝复合接触线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80772.0 | 申请日: | 2017-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1918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07 |
发明(设计)人: | 曾鉴;姜兴振;杨易霖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金和工贸有限公司;湖南华品轨道交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M1/12 | 分类号: | B60M1/12;B60M1/28;B21C37/04 |
代理公司: | 成都智弘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75 | 代理人: | 蒋丽 |
地址: | 610041 四川省成都***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 接触 及其 制造 方法 | ||
1.一种铜铝复合接触线,包括铝或铝合金的夹持部分(1)和铜或铜合金的授流部分(2),夹持部分(1)设有用于安装的槽,槽与铝或铝合金夹持安装部件接触,授流部分(2)与集电弓或集电器接触,夹持部分(1)和授流部分(2)通过冶金方式和/或塑性变形复合为一整体线材,其特征在于,授流部分(2)的授流面(2a)为弧形;在授流部分(2)的背部至少有一个朝向所述夹持部分(1)的板条(3),板条(3)的外缘面与授流部分(2)的背面共同形成凹窝(4a),凹窝(4a)被夹持部分(1)的材料填充;所述夹持部分(1)面向授流部分(2)的面具有局部凸起(5),局部凸起(5)的侧面至少有一面伸入板条(3)的凹窝(4a);夹持部分(1)的复合面两外侧部(6)最为凸出;
在授流部分(2)的背部有两个朝向所述夹持部分(1)的板条(3),夹持部分(1)内侧的局部凸起(5)的两个侧面分别伸入所述板条(3)内侧对应的凹窝(4a),形成燕尾槽结构;
所述夹持部分(1)的局部凸起(5)的截面积大于所述授流部分(2)的板条(3)的截面积;铜铝截面积之比不小于1:1;
夹持部分(1)外侧的局部凸起(5)对授流部分(2)形成多级包覆;
在第一过程阶段,将铜或铜合金预制成铜或铜合金坯料(2x);
在第二过程阶段,铜或铜合金坯料(2x)进入铸造结晶器(7),熔炼炉内铝液(1y)通过流道进入铸造结晶器(7)包裹铜或铜合金坯料(2x)背面的板条(3)并填充凹窝(4a),而后铝液(1y)在经过铸造结晶器(7)的过程中冷却凝固形成铝或铝合金坯料(1x),与铜或铜合金坯料(2x)复合为接触线坯(9);
在第三过程阶段,接触线坯(9)被铸造牵引机(10)牵出;
在第四过程阶段,接触线坯(9)通过轧制和/或拉拔最终成形,然后被矫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铜铝复合接触线,其特征在于,授流部分(2)的外接圆直径小于等于其授流部分(2)弧面的最大半径的2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铜铝复合接触线,其特征在于,授流部分(2)采用铜碲合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铜铝复合接触线,其特征在于,其制造步骤是先预制铜或铜合金坯料(2x),然后将制得的铜或铜合金坯料(2x)与铝或铝合金坯料(1x)同时送入连续挤压机中进行连续挤压,使至少一种坯料发生塑性变形,通过模具使得二者复合并成形。
5.一种制造权利要求1所述铜铝复合接触线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步骤:
在第一过程阶段,将铜或铜合金预制成授流部分(2),铝或铝合金预制成夹持部分(1);
在第二过程阶段,授流部分(2)通过其背部的板条(3)嵌入装配空间(4b)与夹持部分(1)连接;
在第三过程阶段,夹持部分(1)和授流部分(2)通过第一压延工具(11)、第二压延工具(12)被以如下方式彼此压紧,即第一压延工具(11)被压向授流部分(2)的授流面(2a),同时第二压延工具(12)将夹持部分(1)从其上部压向授流部分(2),使得夹持部分(1)和/或授流部分(2)发生塑性变形;与此同时,第三压延工具(13)将夹持部分(1)外侧的局部凸起(5)自外部侧向挤压,使所述外侧的局部凸起(5)填充授流部分(2)的外侧凹窝(4a)并包裹授流部分(2),且使得授流部分(2)与夹持部分(1)的结合面相互贴合,授流部分(2)与夹持部分(1)复合后的接触线坯(9)外轮廓接近成品接触线尺寸;
在第四过程阶段,所述接触线坯(9)通过进一步轧制和/或拉拔最终成形,然后被矫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金和工贸有限公司;湖南华品轨道交通有限公司,未经成都金和工贸有限公司;湖南华品轨道交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80772.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立体车库的智能充电桩及充电方法
- 下一篇:安装机构及导电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