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表面修饰S‑层蛋白的壳聚糖微球、制备及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711078216.X | 申请日: | 2017-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990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13 |
发明(设计)人: | 饶胜其;谢鑫;杨振泉;戴露婷;陈瑞;方维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47/69 | 分类号: | A61K47/69;A61K47/62;A61K31/513;A23L33/195;A23L33/125;A23P10/20 |
代理公司: | 南京钟山专利代理有限公司32252 | 代理人: | 戴朝荣,郑慧娟 |
地址: | 22500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表面 修饰 蛋白 聚糖 制备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壳聚糖微球的制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S-层蛋白修饰壳聚糖微球的制备方法和应用,具体为乳酸菌的S-层蛋白修饰的壳聚糖微球及其在功能性食品和药品领域的应用。
背景技术
壳聚糖是一种带正电荷的天然多糖,无毒、无刺激性、无致敏性、无致突变作用、无溶血效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生物黏附性和促进药物吸收的作用。将壳聚糖制成载药微球,能够控制药物释放速度,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疏水性药物对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善药物的稳定性和改变给药途径,延长药物疗效以及靶向给药等。近年来,已有多种药物实现了壳聚糖微球作为缓释控释载体,并实现了在胃、结肠、肝、肾等部位给药,在生物医学领域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乳酸杆菌S-层蛋白作为已知最小的S-层蛋白,可作为S-层蛋白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模型,其显著的结晶特性、基因的可修饰性以及S-层晶格空间结构特性,在生物技术、纳米科技和生物医药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乳酸杆菌作为益生菌,利用S-层蛋白的启动子或基因序列进行外源蛋白的表达、抗原表位的展示等应用,为生物安全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此外,乳酸菌的S-层蛋白的生物拮抗作用备受人们的关注,但其机制还不清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表面修饰S-层蛋白的壳聚糖微球、制备及应用。通过S-层蛋白在壳聚糖表面修饰,不仅能够使得壳聚糖微球在体内作用更长时间,控制药物释放,同时利用S-层蛋白的益生功能,提高壳聚糖微球的功能特性。
本发明制备S-层蛋白壳聚糖微球的方法简单、可行、质量可控,且制备出来的S-层蛋白修饰壳聚糖微球的粒径小,具有广大的市场应用价值。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S-层蛋白修饰壳聚糖微球,所述壳聚糖微球是以壳聚糖为载体,戊二醛为 交联剂,以Span-80为乳化剂,环己烷为油相,通过乳化交联法制备的,并通过 乳酸菌S-层蛋白进行修饰,其中,S-层蛋白与壳聚糖微球的质量比为1:1.2~1.9。
具体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乳酸菌S-层蛋白提取:收集乳酸菌在MRS培养基中生长至对数期的菌体,洗涤后与LiCl/GuHCl溶液先后混合孵育,离心收集上清后得S-层蛋白提取物;
(2)乳酸菌S-层蛋白纯化:采用SP Sepharose(HP)柱对步骤(1)中S-层蛋白粗提物进行分离纯化;
(3)乳酸菌S-层蛋白鉴定:采用MALDI-TOF-TOF质谱鉴定步骤(2)中纯化后的S-层蛋白的序列;
(4)壳聚糖微球制备:将壳聚糖物质加入适量体积及浓度醋酸溶液中,配置成壳聚糖溶液,按5-氟尿嘧啶与壳聚糖的质量比称取相应质量的5-氟尿嘧啶投放到上述醋酸溶液中,搅拌使其溶解后,慢慢加入到含有Span-80与环己烷的锥形瓶中,充分搅拌后,维持一段时间,按比例加入戊二醛继续反应,分离产物,洗涤,冷冻干燥后,得到壳聚糖微球;
(5)乳酸菌S-层蛋白修饰壳聚糖微球:将步骤(2)中纯化的S-层蛋白和步骤(4)中制备的壳聚糖微球分别溶于磷酸盐缓冲液,两者混合后在一定条件下孵育,离心弃去上清,得S-层蛋白修饰壳聚糖微球;
(6)S-层蛋白修饰壳聚糖微球性状观测: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形状、大小和初步的分布,之后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和扫描电镜进行粒度分析;
(7)S-层蛋白修饰壳聚糖微球的体外释放检测:制备包埋5-氟尿嘧啶的S-层蛋白修饰壳聚糖微球,分别称取适量的5-氟尿嘧啶粉末,壳聚糖微球和S-层蛋白修饰壳聚糖微球,置于含有5 mL的NaH2PO4-Na2HPO4缓冲液的透析袋中,紧密封口,然后分别置于200 mL的NaH2PO4-Na2HPO4缓冲液中,以100 r/min的速率恒温震荡,定时取5 mL的释放介质在265 nm测定其紫外吸光度,同时补充等量释放液,根据标准曲线计算浓度,并绘制累计释药率-时间曲线。
优选的,步骤(1)中所述乳酸菌为携带S-层蛋白的乳酸菌,包括嗜酸乳杆菌、布氏乳杆菌、瑞士乳杆菌、短乳杆菌、开菲尔乳杆菌、卷曲乳杆菌的一种或多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大学,未经扬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7821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