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轻质油的分析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052938.8 | 申请日: | 2017-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250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07 |
发明(设计)人: | 韩江华;王树青;黄玉萍;王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30/02 | 分类号: | G01N30/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刘国平;顾映芬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加成反应 混合物 轻质油 硫醇类化合物 可选 二硫醚类化合物 还原反应混合物 麦克尔加成反应 谱分析 取样 还原反应 接触反应 分析 还原剂 可选的 油溶性 有机碱 有效地 还原 补充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轻质油的分析方法,包括:在麦克尔加成反应条件下,将缺电子烯和油溶性有机碱与轻质油接触反应,得到第一加成反应混合物;从第一加成反应混合物取样品进行色谱分析;可选地将第一加成反应混合物与还原剂接触进行还原反应将第一加成反应混合物中的二硫醚类化合物被还原成为硫醇类化合物,得到还原反应混合物;可选地补充缺电子烯后,将还原反应混合物进行麦克尔加成反应,得到第二加成反应混合物;可选地从第二加成反应混合物取样品进行色谱分析。本发明的方法能有效地排除轻质油中非硫醇类化合物的干扰,对轻质油中硫醇类化合物以及可选的二硫醚类化合物进行分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轻质油的分析方法,该分析方法用于对轻质油中的硫醇类化合物以及可选的二硫醚类化合物进行分析。
背景技术
轻质油品包括直馏汽油、催化裂化汽油、航空煤油、石脑油、焦化汽油等石油化工产品。
通常,轻质油初级产品含有浓度较高、挥发性较强的硫醇类化合物和二硫醚类化合物,致使该类产品具有强烈的异味。轻质油品中硫醇类化合物的存在不仅使此类油品具有特殊臭味,而且对油品的生产环节、贮存环节和使用环节均产生不良影响:
(1)生产过程中,硫醇类化合物会对金属设备引起腐蚀;
(2)硫醇类化合物具有随存放时间延长易产生游离基并引发其中烯烃组分发生聚合反应的特性,这会导致油品质量变劣;
(3)含硫醇的轻质油品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污染环境的SOx,致使环境恶化。
因此,油品脱臭工艺(即,硫醇类化合物的脱除工艺)已经成为轻质油品生产过程的一项关键技术。
在石化行业中,无论是在油品提质加工阶段,还是在成品油的投放市场阶段,都需要对产品的含硫量进行严格测试。
现有轻质油品中硫醇类化合物和二硫醚类化合物的分析,主要采用硝酸银电位滴定法测定其中硫醇类化合物的含量,或者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其中的硫醇类化合物和二硫醚类化合物,然而,前者只能获得样品中总硫醇类化合物的含量,无法获得硫醇的分子结构信息;后者采用通用型检测器,因烃类物种的干扰,测试准确性不高,尽管采用硫选择性检测器(如硫化学发光检测器)或者火焰光度检测器、脉冲火焰光度检测器可以检测到含硫化合物的信息,但是样品中噻吩类化合物都出峰,含硫化合物的色谱峰之间也有重叠,定性分析难度较大。
此外,如果在深度脱硫工艺研究或者样品中硫含量较低时,硫选择性检测器的优势也可能会因为检测器本身检测限的限制而无法准确分析样品中的硫含量,此时必须采用含硫化合物富集分离的方法来提高样品中硫含量的浓度。然而,由于样品中含硫化合物大多属于沸点较低的物种,富集分离过程中在脱除引入的大量溶剂时,大部分含硫化合物会因挥发损失而引起较大的分析误差,尤其是分子量较小的硫醇类化合物,不仅在富集过程中会挥发损失,其特殊的臭味对操作人员也会造成很大的伤害,如何改进富集分离技术,避免样品中目标物的挥发损失也是油品分析工作者面临的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轻质油中硫醇的分析和富集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的发明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轻质油中的硫醇能与缺电子烯发生加成反应,不仅反应条件温和,而且反应速度快,原料转化率高;更重要的是,硫醇与缺电子烯反应形成的衍生化产物具有较高的极性,无论是在极性色谱柱上,还是在非极性色谱柱上,均在色谱图的后半部出峰,不仅能排除全碳烃类物质的干扰,也能排除轻质油中其它含硫化合物的干扰;此外,衍生化产物还具有较高的沸点,富集过程基本没有损失。将该反应与二硫醚化合物的还原反应组合使用,还能对轻质油中的二硫醚进行分析。基于上述发现完成了本发明。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轻质油的分析方法,该方法用于对轻质油中的硫醇类化合物进行分析,可选地对轻质油中的二硫醚类化合物进行分析,包括步骤(1)和(2)、以及可选的步骤(3)至(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5293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