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条形基坑现浇混凝土对撑预制连系梁的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51893.2 | 申请日: | 2017-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0610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9 |
发明(设计)人: | 张中杰;刘书;吕培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7/04 | 分类号: | E02D17/04 |
代理公司: | 上海知义律师事务所 31304 | 代理人: | 刘峰 |
地址: | 200011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条形 基坑 混凝土 预制 连系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条形基坑现浇混凝土对撑预制连系梁的施工方法,采用本发明施工方法使预制连系梁与条形基坑现浇混凝土对撑相连接,可通过连接构造保证有效传递连系梁内力,同时在满足预制构件制作、运输和安装等方面要求的前提下,实现对现浇混凝土对撑的约束作用并加强第一道支护结构的整体性的作用。既能使混凝土对撑的受力状态更加简化趋向于理论分析,又便于现场施工快速安装。同时,通过预制构件拼装,减少了后期凿除的工作量,实现了预制连系梁的可回收利用,提高了生产效率,绿色环保节能减排,尤其适用于软土地区的条形基坑,有效拓展了地下工程的建设手段,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具有良好经济、社会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基坑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条形基坑现浇混凝土对撑预制连系梁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经济发达、交通繁忙的大、中型城市,为了完善区域性的交通功能和人性化的出行需求,诸如人行过街通道、地铁车站、换乘通道、地下室连通道等各类型的条形结构工程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在一些软土地区,例如上海,由于土质较差导致的基坑变形的情况常常会引起第一道支撑受拉。因此,在这些地区基坑评审中往往要求第一道支撑做混凝土支撑,且与混凝土围檩同步浇筑以加强整体性。更有甚者,例如上海轨道交通管理方发文要求轨道交通中第一道支撑必须做混凝土支撑。并且,在国家规范乃至绝大多数地方性规范中都构造性的明确提出当基坑宽度大于一定数值时,为了增强支撑稳定性和整体性,需设置连系梁。
实际工程实例及研究表明,第一道混凝土支撑受力较为复杂,连系梁受力较为简单,只需起到类似系杆作用,减小混凝土支撑计算长度,但实际工程中仍是采用现浇法将连系梁与混凝土支撑整体浇筑。连系梁不像混凝土支撑的长度随基坑宽度变化具有很强的差异性,第一道混凝土支撑布置不受地下结构影响,布置往往较为自由,常见间距较为固化,在8~9m之间,这也决定了连系梁的形式和尺寸较为固定。因此,对受力较为简单且形式较为固定的连系梁采用与混凝土支撑整体现浇这种做法一方面会使混凝土支撑受力更加复杂;另一方面,无法实现连系梁的重复利用,无疑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浪费,并且加大了后期凿除的工作量,降低了生产效率,这是与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产业方向背道而驰。
因此,如何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进一步丰富条形基坑开挖过程中第一道支撑的做法,提高生产效率,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的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条形基坑现浇混凝土对撑预制连系梁的施工方法,通过在现浇混凝土支撑和预制连系梁中预留对应的连接构造,结合工厂预制和预制构件拼装等一系列辅助技术手段,实现现场施工快速安装,并保证有效传递内力形成对混凝土支撑的约束作用并加强第一道支护结构的整体性,同时实现预制连系梁的回收利用。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条形基坑现浇混凝土对撑预制连系梁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工厂预制连系梁:所述预制连系梁的长度为8-9m,以每增加0.1m为一档,工厂批量预制10档长度的预制连系梁,在所述预制连系梁的两端设置与现浇混凝土对撑固定连接的可拆卸连接结构;
B.基坑围护结构、立柱桩及临时钢立柱施工;
C.现浇施做混凝土围檩及第一道混凝土对撑,在所述第一道混凝土对撑与所述预制连系梁连接处设置与步骤A中相适配的可拆卸连接结构;
D.在第一道混凝土对撑之间架设预制连系梁:根据所述第一道混凝土对撑之间的间距选择相应长度档的预制连系梁,待第一道混凝土对撑达到设计强度后吊装预制连系梁,完成所述预制连系梁与所述第一道混凝土对撑之间的架设连接;
E.预制连系梁拆除回收:待第一道混凝土对撑下的主体结构施工完成且达到设计强度后,拆除预制连系梁回收利用,并拆除第一道支撑系统。
进一步地,所述预制连系梁为预制混凝土连系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5189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铁电增强型的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大棚种植用浇滴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