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副车架、副车架总成及汽车在审
申请号: | 201711046571.9 | 申请日: | 2017-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001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19 |
发明(设计)人: | 杨伟国;余丽娟;丁振龙;尹晓熙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紫荆清远新能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1/00 | 分类号: | B62D21/00;B62D21/11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332 | 代理人: | 胡彬 |
地址: | 2152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架 总成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副车架、副车架总成及汽车。
背景技术
副车架分前副车架和后副车架,前副车架和后副车架通过车身相连接,副车架并非完整的车架,只是支承前后车桥、悬挂的支架,使车桥、悬挂通过它再与车身相连,习惯上称为“副架”。
传统的副车架通常采用全钣金焊接工艺制成,首先对金属薄板进行剪、冲、切、折、铆接等成型工艺得到副车架的各个部分,再将各个部分通过焊接工艺加工成副车架。
但是传统的副车架由于散件数量较多,导致制作散件的模具较多,且副车架的结构复杂,导致装配工序复杂,增加了装配时所耗费的时间和人力。此外,由于各个部分通过焊接固定在一起,焊接过程繁琐且难度高,且焊接成型后的副车架在使用的过程中,焊接处很容易松动,无法保证副车架的使用强度。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结构简单且使用强度高的副车架,用来减少副车架加工所需要的时间和人力。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副车架总成,可以减少副车架总成加工所需要的时间和人力,改善副车架总成的使用性能。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汽车,通过设置有结构简单及使用强度高的副车架,能够有效提高汽车的安全使用性能。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副车架,包括:
两个第一梁,由铝合金制成;
至少两个第二梁,由铝合金制成,每个所述第二梁均位于两个所述第一梁之间,且每个所述第二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梁相连接,所述第一梁与所述第二梁一体成型;以及
加强筋,通过铝合金挤压工艺形成在所述第一梁和所述第二梁的厚度方向上。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筋沿所述第二梁的长度方向延伸。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筋包括:
第一加强筋;以及
第二加强筋,与所述第一加强筋相连接;
其中,
所述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二加强筋和所述副车架的上表面共同构成第一通道;
所述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二加强筋和所述副车架的下表面共同构成第二通道;
所述第一通道及所述第二通道的横截面均呈三角形。
进一步的,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梁平行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梁的外侧向内凹设形成有容纳槽。
进一步的,两个所述第一梁平行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梁和所述第二梁由铝合金块通过挤压及切割加工形成。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梁与所述第二梁的连接处呈圆角设置。
一种副车架总成,包括如上所述的副车架。
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副车架总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提供的副车架包括两个第一梁、至少两个第二梁和加强筋,其中,第一梁和第二梁均由铝合金制成,每个第二梁均位于两个第一梁之间且每个第二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梁相连接,第一梁与第二梁一体成型,加强筋通过铝合金挤压工艺形成在第一梁和第二梁的厚度方向上。本发明提供的副车架通过第一梁与第二梁一体成型且加强筋通过铝合金挤压工艺形成在第一梁和第二梁的厚度方向上,使副车架的结构简单、加工简易,有效降低副车架加工所需要的时间和人力,较传统通过焊接形成的副车架有较高的强度及稳定性。此外,通过铝合金挤压工艺形成设置在第一梁和第二梁上的加强筋,能够有效提高副车架的强度、使用寿命和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副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副车架的俯视图。
图中:
1-副车架;
11-第一梁;12-第二梁;13-第一加强筋;14-第二加强筋;15-上表面;16-下表面;17-第一通道;18-第二通道;
111-容纳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紫荆清远新能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未经苏州紫荆清远新能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4657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