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线电驱动主动悬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34339.3 | 申请日: | 2017-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0413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0 |
发明(设计)人: | 吴维;李博;苑士华;胡纪滨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G17/0165 | 分类号: | B60G17/0165;B60G17/019;B60G17/06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11120 | 代理人: | 高燕燕;仇蕾安 |
地址: | 10008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线电 驱动 主动 悬架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线电驱动主动悬架装置,具体结构为:通电线圈、整流模块和无线接收模块通过导线顺次相连并共同固定在线圈固定支架上,线圈固定支架通过固连一个作动器推杆伸出壳体外部;在铁磁圆柱内部具有容纳线圈固定支架往复运动的空间,且永磁体和无线发送模块通过导线连接后共同固定在该空间的内壁上;无线发送模块通过导线顺次连接驱动模块和能量供给模块;电子控制模块通过导线连接能量供给模块,控制能量供给模块发出给定能量信号;电子控制模块通过CAN总线与外部进行通讯;无线接收模块和无线发送模块以无线传输的方式进行能量传递。本发明用于减小现有电磁悬架体积,改善现有电磁主动悬架的结构形式和能量传输形式。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车辆底盘控制领域,涉及一种无线电驱动主动悬架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车辆电气化的发展,电磁式主动悬架受到广泛的关注。目前绝大多数电磁悬架利用磁流变或电流变液在不同强度电磁场中呈现不同特性的性质进行阻尼或刚度的调节,中国专利CN 104309438根据此原理发明了一种基于磁流变液的多工况车辆悬架;少部分利用通电线圈在不同磁场中受力对车辆姿态及车身高度进行调节,但通常均是将线圈作为动子部分,将永磁体作为定子部分。中国专利CN 101863210发明的一种基于线圈的主动悬架电磁作动器和中国专利CN100486824发明的一种电机馈能式主动悬架均为上述第二种情况,结构相对复杂。由于悬架主要作用为缓冲减震,提高车辆行驶平顺性和舒适度,故有线式驱动电磁悬架在震动冲击过程中由于接在线圈上的导线随线圈不停地上下移动,通常具有较短的使用寿命。随着无线驱动技术的进步,无线供电驱动形式以一种无线非辐射能量传递的方法,通过电磁能量传递设备,在无物理接触的情况下进行能量传输和驱动,因而具有较长的物理寿命。中国专利CN203385867发明了一种电磁驱动式可控震源的无线控制装置,表明了无线控制和驱动的可行性。随着无线通讯技术和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不断进步,采用无线驱动进行作动的装置或部件将越来越多,然而至今仍未见将无线驱动技术应用于全主动电磁悬架的相关信息。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无线电驱动主动悬架装置,用于减小现有电磁悬架体积,改善现有电磁主动悬架的结构形式和能量传输形式,提高其寿命及可靠性,同时可利用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减少自身能量存储装置体积,并改善作动器在最大行程和最高输出功率时无法满足实际使用需求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无线电驱动主动悬架装置,包括壳体、能量供给模块、位于壳体内部的管状线圈、永磁铁、铁磁圆柱、无线接收模块、无线发送模块、作动器推杆、电子控制模块、驱动模块、限位块、整流装置、线圈固定支架、以及位于壳体外部的车身姿态传感器。
通电线圈、整流模块和无线接收模块通过导线顺次相连并共同固定在线圈固定支架上,线圈固定支架通过固连一个作动器推杆伸出壳体外部。
在铁磁圆柱内部具有容纳所述线圈固定支架往复运动的空间,且永磁体和无线发送模块通过导线连接后共同固定在该空间的内壁上;所述无线发送模块通过导线顺次连接驱动模块和能量供给模块。
所述电子控制模块通过导线连接所述能量供给模块,控制所述能量供给模块发出给定能量信号;电子控制模块通过CAN总线与外部进行通讯。
所述无线接收模块和无线发送模块以无线传输的方式进行能量传递。
进一步地,壳体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上吊环和下吊环;其中上吊环与车身部分相铰接,下吊环和作动器推杆铰接后再与车轮部分铰接。
进一步地,能量供给模块为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或者外部的电池。
进一步地,作动器推杆与线圈固定支架固连的一端设置第一限位块,在壳体内部、所述作动器推杆伸出的位置处设置与第一限位块对应的第二限位块。
进一步地,线圈固定支架往复运动时与铁磁圆柱内部空间接触面上设置缓冲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未经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3433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