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线电驱动主动悬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34339.3 | 申请日: | 2017-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0413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0 |
发明(设计)人: | 吴维;李博;苑士华;胡纪滨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G17/0165 | 分类号: | B60G17/0165;B60G17/019;B60G17/06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11120 | 代理人: | 高燕燕;仇蕾安 |
地址: | 10008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线电 驱动 主动 悬架 装置 | ||
1.一种无线电驱动主动悬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能量供给模块(9)、位于壳体内部的管状通电线圈(4)、永磁铁(5)、铁磁圆柱(6)、无线接收模块(8)、无线发送模块(10)、作动器推杆(12)、电子控制模块(14)、驱动模块(15)、限位块(16)、整流模块(17)、线圈固定支架(21)、以及位于壳体外部的车身姿态传感器(20);还包括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
所述管状通电线圈(4)、整流模块(17)和无线接收模块(8)通过导线顺次相连并共同固定在线圈固定支架(21)上,线圈固定支架(21)通过固连一个作动器推杆(12)伸出壳体外部;
所述作动器推杆(12)与线圈固定支架(21)固连的一端设置第一限位块,在壳体内部、所述作动器推杆(12)伸出的位置处设置与第一限位块对应的第二限位块;
在铁磁圆柱(6)内部具有容纳所述线圈固定支架(21)往复运动的空间,且永磁体(5)和无线发送模块(10)通过导线连接后共同固定在该空间的内壁上;所述无线发送模块(10)通过导线顺次连接驱动模块(15)和能量供给模块(9);
所述电子控制模块(14)通过导线连接所述能量供给模块(9),控制所述能量供给模块(9)发出给定能量信号;电子控制模块(14)通过CAN总线与外部进行通讯;
所述无线接收模块(8)和无线发送模块(10)以无线传输的方式进行能量传递;
所述壳体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上吊环(1)和下吊环(13);其中上吊环(1)与车身部分相铰接,下吊环(13)和作动器推杆(12)铰接后再与车轮部分铰接;
所述电子控制模块(14)与整车ECU进行CAN通讯,接收外部的车身姿态传感器(20)获取的车身姿态信息,进而发出作动器输出电流信号给能量供给装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线电驱动主动悬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供给模块(9)为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或者外部的电池。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线电驱动主动悬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固定支架(21)往复运动时与铁磁圆柱(6)内部空间接触面上设置缓冲块(3)。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线电驱动主动悬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架装置包括驱动模式和充电模式两种工作模式;
所述驱动模式时,外部通过设置于车身的姿态传感器(20)获取车身姿态信息,依据该车身姿态信息发出控制信号,经CAN总线传输至电子控制模块(14),控制电子控制模块(14)发出电流信号给能量供给模块(9),能量供给模块(9)发出设定电流经过驱动模块(15)传递到无线发送模块(10),所述设定电流的能量通过无线传输的方式传递到无线接收模块(8),无线接收模块(8)接收到设定电流的能量后经过整流模块(17)整流后传递到管状通电线圈(4),从而驱动管状通电线圈(4)带动所述线圈固定支架(21)在永磁体(5)的作用下进行往复运动,实现对车身姿态的调整;
所述充电模式时,管状通电线圈(4)在不通电的情况下,由车身姿态带动,在永磁体(5)的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管状通电线圈(4)内产生感应电流,所述感应电流经过整流模块(17)整流后,将感应电流的电能通过无线接收模块(8)向无线发送模块(10)进行无线传输,无线发送模块(10)通过驱动模块(15)将接收到的感应电流的电能发送至能量供给模块(9)进行充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未经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34339.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