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海水蚶科贝类血细胞采集和超微结构观察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33560.7 | 申请日: | 2017-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1725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8 |
发明(设计)人: | 周丽青;杨爱国;吴彪;孙秀俊;刘志鸿;赵庆;张高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23/2208 | 分类号: | G01N23/2208;G01N23/2202;C12N5/07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26607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海水 贝类 血细胞 采集 超微结构 观察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海水蚶科贝类血细胞采集和超微结构观察的方法,属于海洋生物技术领域,本发明方法的对蚶科贝类活体进行采血,采血部位选用靠近贝壳边缘的闭壳肌中的血窦。所述方法通过对现有贝类血液采集和超微结构观察方法的改进,在不对贝体造成伤害的情况下,采集、分离血细胞,并对所采集的血细胞进行超微结构观察。本发明方法能克服实验贝数量少、个体小的限制,操作简单便捷,最大程度保存血细胞活性状态及其在机体中的正常形态,贝体被取血之后仍可存活并恢复至正常健康状态,可满足重复实验和对比实验的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海洋生物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海水蚶科贝类血细胞采集和超微结构观察的方法。
背景技术
大量研究认为贝类没有特异性免疫系统,不能产生抗体抵抗外源物质的侵染,但是贝类作为一种分类地位较原始的无脊椎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也拥有一套有效的免疫防御方式来保护机体,其血细胞的吞噬、包囊和产生活性氧分子等就是起到这种作用的(李太武等,杂色鲍的血细胞,水产学报,2007,31(Suppl):12-17)。作为血液有形成分的血细胞既是机体的组成成分,也是机体主要的免疫细胞,血液学参数资料不但可以反映机体的生理状态和健康状况,还常结合其他常规诊断方法用来确定和评估机体产生应激进而致病的环境条件,一直都是人们极感兴趣的热门研究课题(梅景良等,斜带髭鲷外周血红细胞和血栓细胞的超微结构,海洋科学,2010,34(2):80-85)。
脊椎动物外周血中除红细胞外,还有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及血小板等,通常是分离这些血细胞的重要来源。其分离方法有四种:自然沉降法、差异沉降法、氯化铵分离法、Ficoll分离法。人类及脊椎动物的血细胞采集、分离和分析方法都比较成熟,但不适用于贝类。一般贝类血液含血青素,无色,仅少数种类如双壳类的蚶和腹足类的扁卷螺有血红素,血液为红色;贝类血细胞分类尚无统一的标准和结论,因此血细胞分离技术还未见有报道。为防止心脏在跳动时与周围体组织摩擦而受到损伤,保护心脏免受体组织的挤压,贝类围心腔外有由单层细胞组成的围心腔膜包被,腔内充满着围心腔液,且贝类围心腔的位置,一般在软体动物体的背部,瓣鳃类在绞合部附近,或闭壳肌的背方(蔡英亚,贝类学概论,上海科技出版社,1979),不方便采集血液,非要从心脏采血就只能解剖杀死贝体。贝类的循环系统,分开管循环和闭管循环,瓣鳃类属于开管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窦三部分组成。蚶科贝类闭壳肌中就有一个较大的血窦,这为活体采血提供了方便。
众所周知,血液细胞离体之后处理不当,会导致血细胞发生不同于机体中的活性与形态变化;而取血部位选取不当及取血操作不当,所取血液中可能含有组织液或其他体液,这些对后续分析结果都会有很大的影响,这也许是现行贝类血细胞分类尚无统一的标准和结论的一个原因。显微观察发现,魁蚶血细胞可分为3大类:红细胞、白细胞和血栓细胞,魁蚶血细胞在应对外界的免疫刺激时,能作出系统免疫应答,且血细胞免疫分工明确,以抵御外界不良刺激。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海水蚶科贝类血细胞采集和超微结构观察的方法,所述方法通过对现有贝类血液采集和超微结构观察方法的改进,在不对贝体造成伤害的情况下,采集、分离血细胞,并对所采集的血细胞进行超微结构观察。本发明方法能克服实验贝数量少、个体小的限制,操作简单便捷,最大程度保存血细胞活性状态及其在机体中的正常形态,贝体被取血之后仍可存活并恢复至正常健康状态,可满足重复实验和对比实验的需求。
本发明是按照以下操作方法完成的:
一种海水蚶科贝类血细胞采集方法,所述方法步骤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3356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