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开孔率泡沫炭材料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030371.4 | 申请日: | 2017-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014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19 |
发明(设计)人: | 林起浪;王延茂;刘玉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B32/05 | 分类号: | C01B32/05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35100 | 代理人: | 蔡学俊,林文弘 |
地址: | 350116 福建省福州市***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开孔率 泡沫 材料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炭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开孔率泡沫炭材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在人们不断制备泡沫炭材料以来,其以高孔隙率、低密度、热稳定性能好、化学纯度高的优点,可作为电极材料、催化剂材料和隔热材料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现已以中间相沥青为前驱体,经氧化、炭化及石墨化成功制备出高导热率、高导电率及机械性能优异的泡沫炭材料,在无机非金属材料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所得的泡沫炭的开孔率低,在许多领域收到了限制。主要表现在:低的开孔率使得活性物质难以进入泡沫炭内部,其表面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并且低的开孔率导致泡沫炭的热导率较低,在散热性能方面效果差,不能用作热交换器和散热材料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开发一种具有高开孔率、孔壁薄、力学性能优异的泡沫炭材料。主要是以双马来酰亚胺改性环氧树脂为基体,添加沥青和二元胺,经过原料的混合、预聚、浇注成型、固化、炭化工艺等工艺来制备这种泡沫炭材料。本发明制备的泡沫炭力学性能优异、开孔率高,且制备成本低、设备投入少,操作简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高开孔率泡沫炭材料的制备方法,其工艺流程包括原料的配备、球磨、树脂的预聚、浇注成型、固化及炭化工艺,具体如下:
(1)原料的配备
基本原料为双马来酰亚胺、环氧树脂和二元胺的混合物,双马来酰亚胺、环氧树脂和二元胺的重量比为(2~3):(3~6):(1~2);
辅助原料为沥青;
基本原料和辅助原料之间的比例关系以质量分数计为:
基本原料:50-95%;辅助原料:5-50%;
(2)球磨
将沥青和环氧树脂进行球磨,具体参数如下:
球磨时间:1 h-6 h
给料粒度:0.1mm-1mm
转速:600rpm-1200rpm
出料粒度:≤0.075mm;
(3)预聚
将球磨后的沥青和环氧树脂倒入聚合反应容器,并按比例称取双马来酰亚胺,先自由升温至80-100℃,之后以5-10℃/min的速度升温,且从升温开始通入N2或Ar2,气体流量为85~90mL/min;当温度升至120-180℃时,转速调至450~600rpm搅拌15~20min获得混合树脂,而后以5-10℃/min的温度降温至80-100℃,再按比例添加二元胺, 转速调至400~550rpm搅拌15min获得预聚树脂;
(4)浇注成型
将上述预聚树脂倒入预热的模具中,脱气泡,具体参数如下:
温度:80℃–180℃
脱气泡时间:0.5 h–5 h
真空度:1.0×10-1 Pa–1.0×103 Pa;
(5)固化
树脂经浇注成型后进行固化,具体参数如下:
固化温度:100℃–240℃
固化时间:1 h–10 h
真空度:1.0×10-1 Pa–1.0×105 Pa;
(6)炭化
固化后的树脂经过脱模后放入气氛炉中,然后以一定的升温速率升温至预定温度后保持一段时间,随炉冷却至室温取出,工艺参数为:
升温速率:2℃/min–30℃/min
预定温度:600℃–1500℃
保温时间:1 h–10 h
保护气氛:N2或者Ar2
气体流量:80 mL/min–200 mL/min。
步骤(1)中所述沥青为煤沥青、石油沥青和中间相沥青中的任一种。
步骤(1)所述二元胺包括二氨基二苯基甲烷、二氨基二苯砜和二氨基二苯醚中的任意一种。
所述步骤5)中的固化步骤或采用阶梯式固化,即80-120℃/0.5-2h→120-160℃/0.5-3h→160-200℃/0.5-2h→200-240℃/0.5-2h,升温速率为5~10℃/min。
所述步骤6)中的炭化工艺或采用将温度先以2℃/min-10℃/min升温至300-600℃,保温1-3h;之后温度以10℃/min-30℃/min升温至600℃-1500℃,保温1-3h。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州大学,未经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3037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