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加氢脱氮的载体、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26209.5 | 申请日: | 2017-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1875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08 |
发明(设计)人: | 隋宝宽;季洪海;彭冲;吕振辉;关月明;佟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J21/08 | 分类号: | B01J21/08;B01J23/883;B01J35/10;B01J37/02;B01J37/08;C10G45/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加氢 载体 催化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加氢脱氮的载体、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的载体为含硅氧化铝载体,其中含有棒状含硅氧化铝团簇体,棒状含硅氧化铝的长为1‑4µm,直径为100‑300nm,棒状含硅氧化铝簇体外直径为5‑18µm,棒状含硅氧化铝团簇体占含硅氧化铝载体重量的5%‑15%。该载体的制备方法包括:拟薄水铝石A进行焙烧处理得到氧化铝;然后浸入碳酸氢铵水溶液进行密封热处理,干燥,然后用含硅溶液浸渍,再用聚乙二醇溶液浸泡、干燥,得到棒状含硅氧化铝团簇体;将拟薄水铝石B与上述团簇体混捏成型,后处理,得到含硅氧化铝载体。该加氢脱氮催化剂特别适用于渣油加氢脱氮处理工艺中,具有容金属能力强、脱硫和脱氮能力高等特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硅氧化铝载体及其制备方法,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渣油加氢脱氮催化剂的含硅氧化铝载体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的渣油加氢处理技术主要是为了给催化裂化工艺提供原料,对渣油加氢处理产物的氮含量要求不高,氮含量可以高达1000μg/g以上,对金属含量的要求也不高,但渣油加氢处理装置的运转周期一般仅为1年。若想使渣油加氢处理产物满足加氢裂化原料的要求,就得大幅度降低渣油加氢处理产物中的氮和金属含量,而从目前的工艺和催化剂来看,很难达到要求,即使能达到,也会由于运转周期太短而无应用价值。
现有渣油加氢处理技术的轻油收率低,一般在15%左右。若要提高轻油收率必须增加酸性来提高裂化功能,但是现有技术的催化材料孔容小,一般在0.5-0.6mL/g,容金属和积炭能力太低,无法使高酸性的催化剂保持正常运转,催化剂会快速失活。
贯穿孔道对石油催化剂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渣油大分子需要大的贯穿孔道进行金属的沉积,使催化剂达到最大的容金属能力,提高催化剂的使用周期。沥青质的分子量在2000左右,形成的胶团在10-00nm。由于氮与金属共存于沥青质胶团中,在脱氮的同时将伴随脱金属反应。渣油加氢脱氮催化剂从运转开始到失效,从表面到中心保持足够的10-100nm的贯穿孔道使渣油大分子扩散及金属沉积是长周期运转的必要条件。
目前渣油加氢脱氮催化剂所使用的载体材料一般为大孔氧化铝及其改性产品。大孔氧化铝常用的制备方法有:物理造孔法、高温焙烧法和pH值摆动法。物理造孔法的缺点是孔道不均匀,仍有容易堵塞的缺点。US4448896、US4102822等用炭黑、淀粉等物理扩孔剂与活性氧化铝或氧化铝的前躯物混捏来扩大氧化铝载体的孔径,物理扩孔剂的用量为氧化铝的10wt%以上,上述方法是在氧化铝前驱物中加入物理扩孔剂,而且扩孔剂的用量大,造成氧化铝的孔分布弥散,大孔部分不能形成连续贯穿孔道,孔道为墨水瓶型,孔口较小,并且强度较差。
由于受现有技术渣油加氢脱氮催化剂性质的限制,渣油加氢脱氮催化剂一般仅具有脱氮功能,脱金属功能较弱,仅能利用催化剂的外表面进行脱金属反应,金属沉淀物沉淀在空隙中,这样渣油加氢系列催化剂中,在进行脱氮时,要求脱金属剂必须尽最大能力脱出金属,使在进入脱氮剂床层时,金属含量尽可能的低,来使脱氮剂达到长周期运转。
CN1098433A采用混浸结合的方法,具有较高的加氢脱氮性能,但是孔道太小不利于大分子的扩散,不能使金属沉淀在孔道内部。同样,CN1257103A采用了一次混捏法得到了高脱氮能力的渣油加氢脱氮催化剂,但是也存在孔道太小,不能制备既具有脱氮性能又具有高容金属杂质的双功能催化剂。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渣油加氢脱氮催化剂功能单一、容金属能力差的缺点,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对大分子扩散性能好、容金属能力强和脱氮能力高的用于加氢脱氮的催化剂载体、加氢脱氮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加氢脱氮催化剂载体,该载体为含硅氧化铝载体,所述含硅氧化铝载体中含有棒状含硅氧化铝团簇体;棒状含硅氧化铝的长为1-4µm,直径为100-300nm,棒状含硅氧化铝簇体外直径为5-18µm,所述的棒状含硅氧化铝团簇体占含硅氧化铝载体重量的5%-1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2620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