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车辆的前部冲击缓解系统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19666.1 | 申请日: | 2017-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1643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1 |
发明(设计)人: | P·A·亚当;张弦;X·F·宋;D·费尔德曼 | 申请(专利权)人: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W30/095 | 分类号: | B60W30/095;B60Q9/0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姜云霞;邓雪萌 |
地址: | 美国密***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车辆 前部 冲击 缓解 系统 方法 | ||
一种用于主车辆的前部冲击缓解系统和一种用于操作前部冲击缓解系统的方法。前部冲击缓解系统可考虑到尾随主车辆的后部物体的位置,以形成修改的前部冲击缓解控制信号,当主车辆正对即将发生的前方障碍的存在作出响应时,该修改的前部冲击缓解控制信号至少部分地缓解后部物体与主车辆之间的某些后部冲击碰撞的可能性。可形成修改的前部冲击缓解控制信号以考虑主车辆的速率和后部物体尾随主车辆的距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上涉及一种前部冲击缓解(FIM)系统和一种操作用于车辆的前部冲击缓解系统的方法,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至少部分地缓解操作前部冲击缓解系统时某些后部碰撞的可能性。
背景技术
虽然至少某些前部冲击缓解(FIM)系统中的目标是将对正常驾驶的入侵最小化,但是这种最小化并非在所有情况下是期望的,因为其可能会影响主车辆处的追尾碰撞的可能性。例如,FIM系统的碰撞迫近制动(CIB)特征可在主车辆正与车辆前方的障碍物碰撞的情况下进行干预。在这种情况下,某些CIB特征将在驾驶员不再可能制动或以其它方式避免与障碍物的即将发生的碰撞时进行干预。然而,此时所需的制动力和/或碰撞时间可能会增加在启动CIB特征时车尾后部物体将撞击主车辆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根据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操作主车辆的前部冲击缓解系统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控制单元处接收表示主车辆速率的主车辆速率信号;在控制单元处接收表示后部物体尾随主车辆的距离的后部物体距离信号;以及使用主车辆速率信号和后部物体距离信号来在控制单元处形成修改的前部冲击缓解信号。修改的前部冲击缓解控制信号根据标准前部冲击缓解控制信号修改,以至少部分地缓解在前部冲击缓解系统的操作期间在主车辆处由于后部物体引起的显著的后部冲击碰撞的可能性。
根据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操作主车辆的前部冲击缓解系统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确定后部物体是否尾随主车辆;且当后部物体尾随主车辆时,获得对前方障碍物的修改的碰撞时间计算值。修改的碰撞时间值计算使用调整的减速率值。该方法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使用修改的碰撞时间值作为修改的前部冲击缓解控制信号来控制前部冲击缓解系统的一个或多个方面。
根据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主车辆的前部冲击缓解系统。该系统包括主车辆速率传感器,其配置成确定主车辆速率;物体检测传感器,其配置成确定后部物体尾随主车辆的距离;以及控制单元,其联接至主车辆速率传感器和物体检测传感器。控制单元配置成至少部分地基于主车辆速率和后部物体尾随主车辆的距离来形成修改的前部冲击缓解控制信号。修改的前部冲击缓解控制信号根据标准前部冲击缓解控制信号修改,以至少部分地缓解在前部冲击缓解系统的操作期间在主车辆处由于后部物体引起的显著的后部冲击碰撞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以下将结合附图描述优选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相同的标号标示相同的元件,并且其中:
图1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具有示例性前部冲击缓解(FIM)系统的主车辆的示意图;
图2是说明用于操作诸如图1中所示的系统等FIM系统的示例性方法的流程图;
图3至7是可用于确定后部物体和主车辆是否可能发生显著的后部碰撞的各种曲线图;
图8是说明图2中所说明的方法的形成步骤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9是将主车辆速率与后部物体尾随主车辆的距离进行比较的优化曲线图;
图10是将调整后的加速率与修改的碰撞时间值进行比较的曲线图;以及
图11A、11B、12A、12B、13A、13B、14A、14B和15仍然是针对诸如图1中所说明的FIM系统等FIM系统的碰撞迫近制动特征将标准FIM控制信号的使用(图11A、12A、13A和14A)与修改的FIM控制信号(图11B、12B、13B、14B和15)的使用进行比较的动画的镜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1966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